2014-06-17 00:34:17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在股權眾籌細則即將出臺之際,6月12日,證監會主席肖鋼前往網信金融、天使匯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調研。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監管層頻繁調研的眾籌企業均為股權眾籌平臺,傳統的商品眾籌卻屢次缺席。
近日,有商品眾籌平臺負責人表示,眾籌劃給證監會監管,明確了監管的主體。不過,由于和股權眾籌有很大區別,商品眾籌并未涉及到股權和證券化關系,在模式上更接近于電商,監管模式也應向電商靠近。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從實際情況來看,商品眾籌的監管可能會被納入股權眾籌監管細則之下,做一些具體的補充。
商品眾籌“被遺忘”
近日,證監會主席肖鋼赴網信有限公司、北京天使匯創業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等股權眾籌公司調研。
此舉被認為是股權眾籌監管細則出臺前的調研,此前業內預期6月份會出臺正式監管細則。不過,據了解,細則最終稿對單筆投資額和非公開發行的認定存在不小的爭議,或將導致細則延期一段時間出臺。
證監會主席親自調研股權眾籌企業,無疑給業內增加了信心,上周證監會相關部門和證券業協會召集了多家國內知名的股權眾籌創始人在北京召開股權眾籌調研會,5月份,證監會也在上海召開了股權眾籌細則座談會。
然而,在股權眾籌“火熱”的同時,商品眾籌卻處于“被遺忘”的境地。
記者從幾家商品眾籌平臺了解到,有的公司和監管層有過接觸,有的尚未接觸。關于商品眾籌的監管,他們都認為證監會持觀察態度,目標還是促進眾籌行業的發展,降低整體風險,避免出現像P2P行業那樣“跑路”的現象。
淘夢網創始人陰超告訴記者,公司希望監管細則能盡快出臺,規避非法集資的難題,不過從目前來看,商品眾籌監管的方向并不清晰。
據了解,為了避免觸碰非法集資紅線,我國商品眾籌平臺大多采用 “預售”形式對眾籌程序進行規范。眾籌項目上線后,項目發起人的支持請求與回報承諾構成要約,該要約向不特定對象發出,一旦支持者接受該要約并支付了資金,他們將獲得一份商品預購訂單。
對于目前眾籌普遍實行的 “預售模式”,陰超也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預售只是眾籌的過渡階段,眾籌是有想法但缺少資金,需要籌資,預售是用商品測試市場的需求。兩者有著明顯區別,最終還是要回歸眾籌模式。
誰來監管暫不明確
股權眾籌和商品眾籌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或許也有商品眾籌頻頻“被遺忘”的原因,這也帶來了該由誰監管的問題。
一家商品眾籌公司創始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證監會的監管職能和商品眾籌沒有多大關系,證監會更多考慮證券化和股權領域的問題,中國的商品眾籌類似電商,因此,在監管主體上,應該由工商部、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來執行。
上述人士認為,合理的設計應該是把股權眾籌和商品眾籌分開進行管理,股權眾籌歸證監會,商品眾籌歸其他部門。
不過,陰超表示,不管是由誰監管,都希望能界定非法集資。他認為,可能的情況是在股權眾籌監管細則的體系內不斷的補充。
對于政府可能的監管方向,他表示,監管層的主要思路是平臺危害性少、風險小、金額小。具體的方向可能是設定一些上限下限約束,目前政策落地估計沒那么快。
陰超所謂的上限下限,是指與股權眾籌監管類似,個人單筆投資金額上限討論區間在1.5萬~2.5萬元之間,面向特定對象發行,人數在200人以內等。
中國夢網首席運營官曹曉鋼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監管細則出來,這對整個行業都是利好。
而對于股權眾籌和商品眾籌分業經營,陰超表示這是早期的監管方式。不過,從企業來說,存在著對接的問題,“比如商品眾籌產品推向市場測試化階段,隨后項目證明是可行的,項目進入實施階段的融資,最好能與股權眾籌平臺對接,分業經營會帶來對接的難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