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6-08 16:01:16
去年8月《資產評估法》草案二審后,一個月內面向社會公開征求到的意見高達32642條,這一數量居去年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法案前列。而且,過去近一年來,圍繞《資產評估法》的爭論一直不斷。
新華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韓潔)專業、小眾、高門檻,這是很多人對資產評估行業的第一印象,但就是這樣一個不為人熟知的高端現代服務業,其首部行業大法的起草過程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去年8月《資產評估法》草案二審后,一個月內面向社會公開征求到的意見高達32642條,這一數量居去年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法案前列。而且,過去近一年來,圍繞《資產評估法》的爭論一直不斷。
《資產評估法》緣何如此受關注?諸多爭議說明了什么?法案何時有望出臺?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
首部行業大法將填補空白
“我國資產評估立法時機已成熟,出臺法律迫在眉睫。”中聯資產評估集團董事長王子林對記者說。
1991年11月16日,國務院頒布《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亦是唯一一部針對評估而專門頒布的行政法規,但該法規側重于處置國有資產的評估規范,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發展對于評估立法的要求。
注冊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都是重要的智力型服務業。目前注冊會計師和律師行業都有全國性的統一法律,而資產評估行業至今沒有一部系統性、管全局的專門法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到國有企業改制、企業股票上市、跨國兼并、企業品牌評估,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融資貸款抵押、房屋拆遷補償、農地占用補償、果園、農機具等作價變賣、珠寶首飾鑒定估價……資產評估對我們經濟社會影響越來越大。
“如果沒有一部行業大法來約束市場各利益主體,低水準機構低價承攬市場、虛假評估等各種違規違紀行為勢必影響行業健康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資產評估項目主任俞明軒表示,《資產評估法》的出臺不僅賦予行業應有的法律地位,也將使行業發展更加法治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五龍治水”背后的部門之爭
2006年成立草案起草組、2012年2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2013年8月提交二審,《資產評估法》草案歷時十年,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幾十次修改完善,醞釀多年,但遲遲難出臺。其根源在于“多頭管理”局面難以打破。
“為什么二審稿會收到如此多的征求意見,在于草案觸動的利益比較深,爭議背后是各部門權益之爭。法律維護的是全體人民的利益,而不能只代表部分專業和局部利益。”俞明軒說。
目前,我國開展的資產評估服務主要涉及綜合資產評估、房地產估價、土地估價、礦業權評估、舊機動車鑒定估價和保險公估單項資產評估等六大類專業,但分別由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和保監會等五部門管理,俗稱“五龍治水”。
“五龍治水”,帶來了市場的嚴重分割。舉例而言,對企業價值進行整體評估,本可請一家機構完成,但因為資產、土地、礦業權等評估業務歸屬不同而需請三家機構,付幾份評估費,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增加了評估委托人的負擔,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按部門劃分執業資格的管理,是我國執業資格管理的初始探索,由于行業管理色彩濃厚,人為造成評估業務市場的分割,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降低了監管效率,嚴重限制了行業做大做強。”中通誠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公勤說。
在業內看來,為打破部門分割,二審稿提出了“統分結合”的改革思路,體現了新一屆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思想。即在行政管理上由國務院建立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協調配合機制,負責協調和指導行業發展,逐步取消評估機構的設立許可,同時尊重各個不同專業的現狀,加強行業協會管理力度。這一改革因觸動一些部門利益,勢必阻力重重,錯綜復雜。
“長遠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應轉向以行業自律為主,減少不該有的行政職能和行政色彩,行業協會與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徹底脫鉤。”俞明軒說。
列入今年立法任務 盼盡早啟動三審
20多年來,伴隨經濟發展,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在國企改革、服務資本市場發展、解決財產糾紛等諸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扮演著“市場經濟潤滑劑”的角色。
然而,由于社會認知度低,委托方使用差異,沒有上位法保障,不可避免有一些評估結果遭到社會質疑。
目前,制定《資產評估法》已列入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希望盡早啟動該草案的三審,推動法律早日出臺。
《資產評估法》確立評估行業法律地位的同時,也明確了從業人員的法律責任。王子林建議,三審稿應在法律責任上進一步規范,如對無資格執業情況,應加重處罰;對民事賠償責任,避免界定得過于寬泛,以期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針對行業的一些亂象,專家建議,未來的三審稿還應突出強調防止評估行業的暗箱操作,對違規違紀行為從嚴管理,提高違法成本。
“與國外相比,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較晚,期盼行業大法早日出臺,將整個行業凝聚在一起,形成拳頭,增強行業的市場競爭力。”王子林說。
原文鏈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608/153819347248.s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