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9 00:23:5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近日,中糧信托被曝出遭遇“李鬼”。多家第三方理財網站發布產品銷售信息,推介資料宣傳中糧最新發布的一款名為 “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產品,其投資金融領域,期限24個月,募集資金1.5億元。但中糧信托發布公告稱,此款名為“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信托產品并非中糧信托發行。
昨日(5月28日),中糧信托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衡智1號并不是我們公司發行的產品,中糧對這件事情也非常重視。”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表示,非信托公司在自己公司的名稱上冠以“信托”字樣的時常聽說,但假借真正信托公司名義發產品的還是頭回聽說。
中糧信托否認發售涉事產品
5月27日,中糧信托在其官網上發布的 “關于衡智1號信托產品虛假信息的聲明與公告”稱,此款名為“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信托產品并非中糧信托發行。公司從未發起、銷售或發行名稱為“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信托產品,亦未同意或授權任何第三方機構進行與此相關的信息披露、產品銷售與發行。
中糧信托表示,個別網站所披露的“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相關信息及資料與公司無任何關系并與事實嚴重不符,要求相關網站立即撤銷與“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相關的全部信息及資料,并立即消除對市場投資者及公司的不利影響。
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理財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接到中糧信托的電話了,要求撤下相關的項目信息,目前該項目已經停止銷售。”
隨后,記者發現,此前通過第三方理財公司發布的相關信息大部分被刪除,但仍然有第三方理財公司可以接受該項目預約。
記者以客戶身份從第三方理財公司獲得此款產品的推介資料顯示,“中糧信托-衡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推介資料第一排醒目位置赫然寫明發行機構為中糧信托,投向領域是金融市場,產品期限為24個月及以上,發行規模為1.5億元。預期收益率為12%,略高于其他同類型信托產品。
一家深圳的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張姓經理向記者表示:“如果投資資金是300萬元以上,預期收益可以達到13%。”
據記者了解,資金投向是通過收購目標企業股份或其他投資方式,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然后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及經營,待企業經營改善后,通過上市、轉售或管理層回購等方式出售其所持股份而退出,獲得資本增值收益。單從推介資料來看,這款產品屬于上市公司并購類產品,與普通的金融類信托產品并沒有什么區別。
記者注意到,“衡智1號”資料中出現了一家合伙企業。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家合伙企業很有可能是項目的真正發起人。此前發行過幾個類似項目,發起人自己找來項目和資金,借信托的名發行,信托公司收取通道費,到期約定資金原狀返還,信托不承擔兌付風險。但信托公司不愿意做這樣的項目了,因為最終投資者認可的還是信托,一旦項目出現兌付風險,信托公司沒法控制。”
產品來源及賬戶信息待解
對于上述產品的來源,前述深圳理財公司張姓經理表示:“我們公司銷售的這款產品是屬于分銷的,包銷的是上海的一家第三方理財公司。具體情況我們也不是很清楚。”
由于產品層層分銷,記者采訪到的多家第三方理財公司并不清楚最上端的包銷公司到底是哪家。
李旸表示,“目前,第三方理財公司獲取信托產品的渠道主要分為包銷和分銷兩種。包銷是指直接從信托公司獲得整個項目的銷售,這對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發行量和發行速度要求比較高,國內像諾亞、恒天這樣的大型第三方理財公司包銷產品比較多,而大多數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只能采取層層分銷模式。”
盡管“99號文”細則明確指出,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機構推介信托計劃,禁止委托非金融機構以提供咨詢、顧問、居間等方式直接或間接推介信托計劃,但由于市場的需求與監管的缺失,導致第三方理財公司仍頂風作案。
“信托公司委托第三方理財公司代銷確實存在風險隱患,并不能控制銷售的過程,也無法了解客戶的真實信息。如果第三方理財公司假借信托公司名義非法募集資金,這會給客戶和信托公司帶來難于估計的損失。”上述資深人士表示。
前述張姓理財經理也表示:“此款產品在之前的銷售過程中是有合同和說明書的,但是資金賬戶并非中糧信托的專用資金賬戶。這款產品目前處于預約狀態,要端午節后才能接受打款,具體賬戶信息要(端午)節后才能知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