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2 00:39:4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杰 發自杭州
每經記者 徐杰 發自杭州
缺乏資金往往是創業者的攔路虎,但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近年來興起了一種以互聯網眾籌模式的集資創業。
5月20日,國內首家第三方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眾籌匯正式上線,運營方為國內首家進軍民營銀行公司業務的P2P網貸平臺的發起人中申聯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此前,該公司因申報中軒銀行而轟動市場。
中申集團董事長、眾籌匯創始人葉霆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股權型眾籌、債權型眾籌、項目型眾籌等當前主流眾籌模式不同,眾籌匯為第三方平臺,主要建立認證、管理、監督、維權等體系。另外,如不出意外,證監會將在6月公布股權眾籌管理辦法細則。
隨著眾籌諸多潛在風險集聚,眾籌匯的出現可謂是恰逢其時。電子商務業內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眾籌模式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目前基本法律框架不完善,所涉及的潛在風險包括信息不對稱、違責、資金池、平臺關閉及無力償債等。
不對具體項目進行眾籌
葉霆宇表示,眾籌匯將建立認證、管理、監督、維權體系,形成全面的互聯網金融網站;收錄國內主流眾籌類網站,并通過網站評級建立“誠信檔案”,對各眾籌網站上線的項目進行預審核,影響力較大的項目將進行二次考察,旨在為投資者營造安全、有保障的網絡投融資環境,在眾籌匯上學會眾籌。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助理分析師錢海利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眾籌匯是目前國內首家主要是為用戶提供行業資訊以及開放的行業交流社區,“不對具體的項目進行眾籌,只是提供第三方信息平臺”。
記者注意到,眾籌匯涵蓋了眾籌、P2P、創投等眾多熱點行業專欄,并收錄了眾籌網、點名時間、追夢網等一批知名眾籌網站。
據葉霆宇介紹,國內互聯網金融正處于蓬勃發展之勢,但缺少及時全面的信息資訊、專業的金融行業規劃。
國內眾籌網站發展迅速
互聯網金融時代有兩大創新模式,一個是P2P,另一個就是眾籌,眾籌匯出現的背后,是互聯網金融掀起的一股眾籌潮。
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5月,屬于歐美新生事物的眾籌模式來到中國,國內第一家眾籌網站——點名時間正式上線。此后,包括追夢網、淘夢網、樂童音樂等在內的一大批同類網站先后成立。
根據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眾籌分為回報眾籌、債權眾籌、股權眾籌、捐贈式眾籌。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眾籌融資平臺達889個,較2012年增長38.7%。截至目前,國內眾籌平臺已超過30家。預計到2025年,中國眾籌規模將達到460億~500億美元,全球眾籌規模將達到960億美元。
近日,由第三方機構零壹公司發布的《眾籌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眾籌行業發展迅速,2011年至今,行業年均增長率在80%左右。
至于發展迅速的原因,《白皮書》認為,目前互聯網眾籌具有“兩小”特點:單筆融資規模小、單筆投資額小。“兩小”意味著傳統上缺乏有效融資渠道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可以依靠眾籌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同時大量普通民眾獲得了直接參與創新業務投資的權利。
互聯網金融專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曾表示,“眾籌平臺打破了傳統融資模式和投融資對象的限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這一模式籌集所需資金或投資項目。中國的眾籌還處于萌芽階段,目前是做眾籌平臺的最好時機。”
不過,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研究員曹磊表示,眾籌作為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需具備合格的融資方、安全的平臺、合格的投資者、第三方監管平臺才能在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資金上有所防范。
眾籌面臨諸多潛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金融出現眾籌潮之時,其暴露出來的風險隱患亦日益突出。
據香港文匯報近日報道,香港證監會此前警示互聯網眾籌集資活動的風險,相關活動有可能涉及欺詐及違法。
香港證監會指出,投資者參與眾籌活動所涉及的潛在風險包括違責、投資流動性不足、平臺關閉及無力償債、欺詐、信息不對稱及缺乏透明度等。
此前,中國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股權眾籌模式有積極意義,證監會正對股權眾籌模式進行調研,將適時出臺指導意見,防范金融風險。張曉軍稱,股權眾籌融資備受關注,證監會認為該模式對于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有積極意義。
據葉霆宇透露,日前,證監會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進行調研,為股權眾籌管理辦法做準備。如果不出意外,6月份,證監會就會公布股權眾籌管理辦法。
錢海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眾籌投資可能面臨的風險包括眾籌法律框架不完善,違約風險、眾籌項目沒有執行的“資金池”風險等。此前,不少P2P平臺倒閉、卷款跑路,相關監管部門不希望股權眾籌成另一個P2P行業。
不過,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認為,股權眾籌在獲得支持的同時,仍無法規避當前《公司法》和《證券法》限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