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0 00:39:24
爭議不斷的特高壓建設問題結論正在浮出水面,隨著管理層的放行漸有明朗化的趨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爭議不斷的特高壓建設問題結論正在浮出水面,隨著管理層的放行漸有明朗化的趨勢。
今年4月18日,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5月15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發展特高壓輸電,優化電力布局”議題展開座談交流。但業界對于建設特高壓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相對于直流特高壓來說,交流特高壓因為安全性和經濟性的考慮導致爭議更大。
特高壓在爭議中發展,但前景依然顯得撲朔迷離。
在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等多重壓力下,保障遠距離輸電,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呼聲高漲。然而,多年來懸而未決的隱患之爭,使特高壓的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5月15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發展特高壓輸電,優化電力布局”議題展開交流。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會議并講話。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席雙周協商座談會的人員中,有來自政協、科技部、能源局、民主黨派、電網公司、行業專家等多方代表,其中,也包括一直以來反對交流特高壓發展的4位行業專家。
據了解,與會人員對推進特高壓輸電建設,尤其是“三華聯網”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參與會議并被點名要求發言的原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副主任丁道齊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會議達成了中國需要遠距離輸電的共識,但是,對于發展交流特高壓和“三華”特高壓電網的問題,會議認為仍然需要進一步科學論證和調查,沒有達成共識。
交直流技術存在爭議
實際上,座談會召開前,全國政協曾組成專題調研組,就發展特高壓輸電建設問題在北京、河南等地進行了深入調研。
丁道齊稱,全國政協在座談會上通報了該調研結果,從技術上看,我國特高壓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沒有爭論的。
據記者了解,座談會上,“正反”雙方代表都在試圖說服對方,但是都未成功,在一些焦點問題上,依然分歧較大。
在作座談會總結時,俞正聲介紹了會議達成的兩點共識:一是中國的發展需要遠距離輸電,解決能源分布分散的問題;二是交流特高壓的技術達到了先進水平。
但是,也存在3條不同意見:一是在特高壓問題上,“強直弱交”的輸電方式可行性存在分歧,如何解決;二是特高壓輸電是不是真的比超高壓經濟性好,這也是個分歧;三是如果發展交流特高壓,“三華聯網”是否安全。
“(針對3條分歧)俞正聲認為,前兩條分歧好辦,實事求是地去調查,都能解決,對于第三個分歧要求能源局立即組織討論、論證。”一位參會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作為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政府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也系統地介紹了電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發展特高壓交流電網分歧較大、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發展任務較重、現有輸電線路提效仍有潛力、電力體制改革滯后。
國家能源局相關代表指出,爭議主要在特高壓交流,焦點集中在大規模應用特高壓交流的安全性、必要性和經濟性,尤其是建設“三華”同步電網的問題上。“三華”是指華中、華北、華東地區,電網覆蓋地區涉及8億多人口,GDP總量占全國的70%,總裝機容量已達7.2億千瓦,用電量占全國的60%以上。一旦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后果難以估計。國家能源局代表認為,建設 “三華”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入論證后再決策。
“這是國家能源局的意見。這代表國家能源局對特高壓的正式表態。”丁道齊說。
在爭議中“跑步前進”
今年4月,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據國家能源局代表介紹,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綜合各方意見,提出了科學推進特高壓輸電建設,實現我國電力工業安全、經濟、協調發展的初步意見。
規劃內容包括:重點謀劃、積極推進神東、陜北、蒙東、新疆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并結合水資源等條件,規劃建設鄂爾多斯、錫盟、晉北、晉中、陜北、寧東、哈密、準東等9個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現代化大型煤電基地。結合煤電、水電、風電基地布局和大氣污染重點防控地區電力需求,再規劃建設12條 “西電東送”輸電通道,新增7000萬千瓦輸電能力。
其中,規劃的12條輸電通道,初步考慮4條采用特高壓交流技術、4條采用特高壓直流技術,其余采用常規500千伏交直流輸電技術。
特高壓輸電電網建設的步伐在明顯加快,但是,業界在特高壓交流輸電應用分歧的爭議上,并沒有太大的改變,電網公司在各自特高壓發展問題上,也是各行其道。
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管理的地區主要分為東北、華中、西北、華北、華東五大區域電網,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8月12日首度公布,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按照其設想,是通過建設“三縱三橫一環網”的交流特高壓電網將華東、華北、華中三個地區聯成一張電網。
與堅持發展交流特高壓電網的國家電網公司不同,南方電網公司直流特高壓電網的建設正如火如荼。
2010年6月18日,由南方電網公司建設完成的輸電容量500萬千瓦,輸電距離1378公里的云南送電至廣東直流工程雙極投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運營的遠距離、大容量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2013年12月25日南方電網建成投運世界首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同時,根據去年9月發布的國內首個“十三五”電網規劃《南方電網發展規劃(2013-2020年)》,南方電網將發展以直流為主的西電東送技術路線。
據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參會專家介紹,在座談會上,有專家質疑國家能源局,一方面支持南方電網發展直流特高壓的規劃,認為搞交流特高壓太貴,但是,為什么在這么貴的情況下又批準國家電網4條交流特高壓線路?
現在的情況是,特高壓輸電網建設,出現了兩種背道而馳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特高壓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
建設意義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發展特高壓是必然選擇
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份由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制定的電網投資方案,已經通過了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的評估,很快也將獲得國家能源局的批復。這份方案涉及投資超過2000億元,內容包含建設12條貫穿中國東西部的輸電通道,其中包含4條特高壓交流工程。
根據目前披露的消息,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4月份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復,此外,還有若干條線路已經在規劃當中,特高壓時代即將來臨。
對這種技術的應用前景,業內觀點分明。
支持特高壓發展的代表認為,發展特高壓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用電需求,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電網,這對于我國電力工業實現自主創新、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昨日(5月18日)對持這種觀點的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進行了專訪。
特高壓便于能源跨區域傳輸
NBD:特高壓最顯而易見的用途就是實現我國的能源資源跨區域輸送,這一作用是怎樣體現的?
韓曉平:以前,我國的能源運輸主要以煤炭運輸為主,到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東中部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大概200萬平方公里居住了約8.7億人口,而此區域建立的大量火電廠等,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
如果有較強的輸電能力,對坑口發電進行遠距離輸送,就會減少空氣污染。同時,我國大量煤炭運輸是雙向的,滿車去了空車回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NBD:電力的跨區域輸送跟煤炭的輸送相比較,有哪些優勢?
韓曉平: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煤炭的運輸很大程度上依靠公路,鐵路的運力有限。對比這兩種方式,假設在發電效率相等的情況下,那么煤炭的能耗一定是最大的。直接把電輸送過去,特高壓的優勢非常明顯。
特高壓單純輸送風電意義不大
NBD:從能源運輸角度來考慮,特高壓電網應該怎么運作?
韓曉平:我覺得單純依靠西部地區的風電來支撐特高壓是不可行的,原因是風電不穩定。
在西北地區,除非形成風、水電互補或者風、光、水電互補,多種能源相互結合,這樣才比較現實,單純建設特高壓風電輸送項目意義不大,如果長距離輸電,西北地區的煤炭轉化為電后再去輸送,才是比較可行的。
NBD:您如何看待特高壓的作用?
韓曉平: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在進行特高壓的研究,加上現在東部地區面臨較大的霧霾和節能減排的壓力,所以特高壓的建設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能源浪費來講很有必要。對于整個中國來說,搞特高壓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NBD:您認為特高壓在安全方面做得如何?
韓曉平:現在國家電網已經在整個交流特高壓的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在避免安全事故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另一方面,我們的輸電能力也已經達到標準,從山西到南陽的輸電線路,現在已經可以輸500萬千瓦了,而如果我們用交流的常規的輸電方式,只能輸大概100萬千瓦。
從世界范圍來看,電力安全方面也發生過多起事故,2012年7月,印度北方電網曾經連續發生兩次大面積停電,影響了大概6.7億人的用電問題。
和傳統的輸電方式相比,交流特高壓在安全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因為它的容量大,一旦出問題,可能影響面更大。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提高交流特高壓的安全性。在特高壓的范圍內建設分布式的能源,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東部能源需求促特高壓發展
NBD:此前,特高壓的發展可謂步履蹣跚,近期卻取得極大的進展,霧霾治理這一因素是促成特高壓發展的原因之一嗎?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韓曉平:可以說霧霾是一個因素,之前講過,在東部地區200萬平方公里,燃煤密度比較高,每平方公里大概燃了1400噸煤,這肯定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解決霧霾,特高壓至少是一種手段,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加強管理,減少違法排污,再就是發展天然氣。
其實東部地區能源需求旺盛才是促進特高壓發展的最主要原因。現在全國人均用電一年大概是3900千瓦時,發達國家大概是5500千瓦時,一般的制造業國家人均在7500千瓦時,那就意味著,中國人均起碼還要增加3500千瓦時的用電量,對于中國來說,這么多用電量電從哪兒增加以及如何增加是很現實的問題。
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的紀錄,平時用的每1度電里有78%來自燃煤能源。由此,必須建設一些比較大的電網,特高壓成為當下解決用電且不污染環境的好選擇。
《《《
技術之爭
原國電通信中心主任丁道齊:發展交流特高壓就是倒退
關于特高壓的應用,社會上出現了比較鮮明的兩種觀點,經過多年激烈交鋒,未能達成有效共識,爭議的核心停留在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
幾十年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原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副主任、原國電通信中心主任丁道齊,是業界為數不多的反對推行交流特高壓應用的專家之一。他甚至認為,“交流特高壓電網是中國電網發展的大倒退。”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丁道齊如此堅持、堅定地反對發展交流特高壓?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他進行了專訪,試圖弄清他對發展交流特高壓的擔憂。
沒必要耗巨資新建
NBD:一些業界人士認為,解決電力輸送不出去的有效途徑是發展特高壓,您怎么看?
丁道齊:國家能源局從未將發展特高壓作為發展新能源的主要手段,根本途徑是必須配置相應的調峰電源。
NBD:當前一些東部地區缺電問題明顯,尤其是用電高峰期,為了確保電力供應,搭建交流特高壓電網是否有必要?
丁道齊: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覆蓋6大區域超高壓電網,區域電網間直流互聯,區內結構緊密,超高壓線路總長度堪稱世界第一。但截至2010年底,交流超高壓輸電線路中,全國60%的500千伏線路均運行在設計經濟輸送功率的50%及以下。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建和改造,6大區域電網完全可以滿足中國未來10~20年發展的需求,沒有必要耗巨資新建交流特高壓電網。
2020年中國最大的華東超高壓電網裝機容量不會超過4億千瓦,而且500千伏系統有充分的冗余,根本不存在升高電壓等級的需求。
無經濟適用的距離
NBD:特高壓電網分直流特高壓和交流特高壓,對發展直流特高壓業界基本達成共識,爭議的焦點在交流特高壓,直、交流能否分開發展?
丁道齊:是的,發展直流特高壓業界沒有太大爭議,國家電網公司方面的觀點是上馬特高壓直流就必須上特高壓交流,必須“交直互補”,相互搭配。但是,直流特高電壓是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最經濟、效率最高、最安全可靠的先進輸電方式,完全不需要依賴交流特高壓輸電。
NBD:您能不能系統介紹一下交流特高壓存在的主要問題呢?
丁道齊:首先是安全性。交流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輸電,必須有500千伏網絡的支撐,為此必然構成多重1000/500千伏電磁環網,破壞了分區分層的電網結構,成為大停電事故的隱患。
其次是經濟性。交流特高壓輸電容量不是超高壓的4~5倍,而是小于2倍。輸電距離在600公里以內,采用500千伏超高壓交流輸電比較經濟;而超過600公里釆用超高壓直流輸電比較經濟,而且愈遠愈經濟。交流特高壓輸電沒有經濟適用的距離。
再次就是環保性。交流特高壓CO2的排放當量是直流特高壓輸電的2倍。特高壓交流輸電對環境的各種影響均比直流特高壓嚴重。其電磁環境影響強度是800千伏直流的1.1倍;消耗土地資源達3倍。
最后是國際發展的趨勢性。2010年國際大電網會議肯定了特高壓直流技術是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的主流技術。高壓直流輸電已成為國際上遠距離、大容量、高效率輸電的唯一選擇。
引發大停電事故概率大
NBD:在發展交流特高壓方面,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在推行“三華聯網”,業界爭議比較大,您能不能對此進行分析?
丁道齊:據劉振亞《特高壓交直流電網》書中提供的數據,僅僅是建設“三華”交流特高壓電網,投資將達9800億元。如果在中國全面推廣交流特高壓工程,總投資將高達12000億元以上。耗資如此巨大,而解決的主要是中、短距離送電,真正經交流特高壓電網遠距離輸送的容量只有很少一部分,投資效益非常低下。如果代以輸電直達大都市圈方案,輸電距離遠用直流輸電,近用超高壓輸電,同樣是輸電給超高壓電網,同樣解決電力需求,至少可節約6000億元。
此外,交流特高壓及“三華”交流特高壓電網的出現,必將導致電網覆蓋區域擴大、1000/500千伏電磁環網增多、清晰的網絡結構遭破壞、網絡節點大量增加,系統結構、自動控制、信息通信更加復雜,網絡的脆弱性擴散,電力系統的復雜性網絡特征更加顯著,引發連鎖性大停電事故的概率將十余倍地增大。
國家電網公司推行的耗資近1.2萬億元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和“三華”交流特高壓電網,如得以全面實施,不僅是中國電網發展的大倒退,還必將增加全民稅費負擔,危及國家社會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民生。
NBD:您對未來我國電力遠距離運輸的一些建議是什么?
丁道齊:政府管理部門應該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深入調查分析中國現有超高壓電網的巨大潛力,對于建設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電網的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論證。
《《《
電從西、北來:霧霾治理倚重特高壓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特高壓的建設,有利于改善目前部分地區嚴重的霧霾污染,也有利于解決電力富余地區“窩電”而造成的能源浪費,進而帶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優化我國的能源利用結構。但與此同時,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經濟層面,特高壓一直面臨巨大的爭論,正反雙方至今仍相持不下。在政府和國家電網的強力推動下,特高壓的建設勢在必行,其最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有待時間來檢驗。
5月15日,在全國政協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有與會委員認為,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供需區域不平衡這一基本國情,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環境容量對發展煤電的限制,實行大規模“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需要加快輸電通道建設,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跨區域輸電技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座談會上了解到,預計到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將超過20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比例將超過40%,按照改善環境、特別是治理霧霾的要求,東部地區新增電力需求將主要依靠外來電力和本地清潔能源發電供應。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批復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步伐明顯加快,依靠特高壓輸電治理霧霾的政策正在快速落地。
特高壓輸電緩解霧霾污染
今年5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獲悉,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據了解,該工程是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時也是國家即將批準建設的12條輸電通道之一。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特高壓發展步伐正在加快,發展特高壓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政策加速落地。
實際上,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明確指出,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快實施燃煤替代。同時,禁止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區域新建項目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
今年4月,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進一步強調,要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 “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近年來,我國多個地區的霧霾天氣日益嚴重,究其本質,是能源資源稟賦“先天不足”與能源發展方式“后天失調”這一對矛盾長期積累后的集中釋放。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我國東中部地區200萬平方公里住了8.7億人口,每年燃燒25億噸煤。要解決中國的能源、資源配置問題,必須提高輸電電網等級。
通過加快特高壓輸電治理霧霾等大氣污染,已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共識,且效果較為明顯。據國家電網測算,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正準備批復建設12條 “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建設完成后,東中部地區每年將減少發電用煤2億噸,降低pm2.5排放濃度4%~5%。
“發展特高壓有助解決霧霾問題。”韓曉平總結道。
2020年西部電源比重超東部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已達12.47億千瓦,電源總量及煤電、水電、風電規模均居世界首位。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年用電量仍有較大差距。
據韓曉平介紹,現在我國人均年用電量約3890度,德國是7500度電,如果向同為制造大國的德國靠齊,中國人均年用電量至少還要增加80%左右。
“現在的問題是,增加電量供應是很大的挑戰。”韓曉平說。
據國家能源局介紹,全國用電負荷將繼續增長,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8.4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6.8%。
在電力供應上,西部地區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能源局初步預計,2020年西部電源比重將由目前的35.4%增加到42.1%,東部由38.6%下降到33.3%。
國家能源局在 “關于我國輸電建設的相關情況”中指出,從電力供應看,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將超過20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比例將超過40%。東部地區新增電力需求將主要依靠外來電力和本地清潔能源發電供應;中部地區將根據煤炭運輸通道規劃布局和建設進展,合理布局路口電站;西部地區將在做好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大力推進重點煤電、水電和風電基礎設施,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繼續實施西電東送。
近年來,電力項目正在加快上馬,尤其是分布在西部地區的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其進展尤快。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政府相關規劃,在東部地區限制發展的煤電項目,未來將會在西部地區獲得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規劃,未來將會在鄂爾多斯、晉北、晉中、晉東、陜北等9個地區建立千萬千瓦級現代化大型煤電基地。
業內專家預測,隨著特高壓輸電網絡的加快建設,西部電力外送渠道進一步拓寬,西部地區借助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電力項目的積極性將大大提升。
《《《
我國西部、北部電力資源豐富,但外送困難:電向東、南去:“窩電”困境寄望特高壓
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圍繞山東省 “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2014年山東計劃電網建設投資231億元,力爭年內核準開工“兩交一直”特高壓工程,到2017年建成“兩交兩直”特高壓輸電通道。近日,坊間有消息稱,發改委和能源局即將批準建設9條新特高壓線路,正式公告有望于近期發布。
上述動作不僅意味著特高壓時代即將來臨,也意味著困擾能源領域的“窩電”現象有望改善,對于“窩電”現象尤為嚴重的風電領域更是一大福音。
“電荒”與“窩電”并存
一邊是嚴重的電荒,一邊是無法外輸的電力。電荒時代的“窩電”現象,實則是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滯后的被動結果。
近年來,每到夏季用電高峰,各個省份,尤其是沿海地區均面臨嚴峻考驗。到了今年,盡管夏季用電高峰尚有時日,但有部分省份用電緊張的局面已經凸顯。
據山東省電力公司預計,該省今明兩年的電力缺口預計將達到600萬和1000萬千瓦,到2017年將再擴大至2500萬千瓦。海南省預計今年下半年最大電力缺口達60萬千瓦,其中5月~7月電力缺口在54萬~60萬千瓦。
在用電大戶為電力不夠而發愁時,產電重地卻在為“窩電”而鬧心。
今年,東三省可能遭遇史上最嚴重的“窩電”困境,原因是經濟疲軟、但電力裝機嚴重過剩。東三省負荷中心遼寧省曾長期面臨電力短缺局面,但2013年卻出現了電力裝機超過500萬千瓦的富余,東三省總體電力裝機富裕更是超過2000萬千瓦,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東北地區的“窩電”現象,在風電領域尤為明顯。盡管2013年東北風電并網情況較此前有所改善,但難言根本性扭轉。冬季供熱期間,東北風電再遭大面積棄風。去年,風資源充沛的東三省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有1867小時,低于全國平均數2080小時。中電聯數據則顯示,2013年東北各種形式的發電機組年利用小時數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內蒙古的“窩電”現象同樣明顯。2013年,內蒙古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完成發電量3620.12億千瓦時,而全區全社會用電量僅為2181.9億千瓦時,大量電力需要外送消納。
對于“電荒”與“窩電”現象并存的困境,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特高壓可以實現能源資源的跨區域輸送和保證電力可靠供應,緩解國內電力供需缺口緊張的矛盾。中國一次性能源主要分布在與東、中部距離非常遠的西、北部地區,要將西、北部的能源轉換成電能輸送到東、中部地區,依靠現有的電網難以完成這一重任。監管層從今年起,將會批準多個建設特高壓項目上馬,增強跨區域輸電能力。
特高壓被寄予厚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梁鐵城表示,由于目前輸電通道不足,很多能源企業有勁使不上。內蒙古自治區煤炭資源豐富,就地轉化是最佳的選擇,但就地轉化建了電廠、有了電,卻沒有通道送出,電“窩”在當地,這是很大的損失。為緩解“窩電”現象,內蒙古有四條特高壓線路已經上報到國務院待批。
據悉,內蒙古上述待批的四條特高壓線路,外送能力一共3100萬千瓦,配套電力裝機4200萬千瓦,這其中有600萬千瓦風電裝機,就是風火打捆通過特高壓輸出。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采用特高壓技術,可以把風電、水電、太陽能等不太穩定的能源,通過先進的儲能等技術加以儲藏,能夠發掘出這些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減少能源損耗和基礎建設投資,提高輸電容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多數業內人士認為特高壓可以實現能源的跨區域調配,但是需要風電、水電等多種能源資源的協調配置,只為某一種能源資源建設特高壓并不可行。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記者表示,如果單純“棄風限電”,或僅依靠特高壓來緩解風電的“窩電”現象并不現實,還需要其他能源來加以平衡。他建議在風電、水電、光電綜合的基礎上發展特高壓。
海通國際研報分析預計,2014年風電限電率有望進一步改善1~2個百分點,這部分歸功于新風電資產在并網條件較好的沿海省份的布局加重。不過,進一步、實質性的改善,則有賴于特高壓電網建設。
據了解,發改委和能源局即將批準建設9條新特高壓線路,正式公告有望于近期發布。在此之前,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從2013年起的8年間,投資超3萬億元用于電網建設,其中約1.2萬億元將用于特高壓線路建設。到2015、2017、2020年,分別建成 “兩縱兩橫”、“三縱三橫”和“五縱五橫”特高壓電網。鑒于風電裝機主要位于西部和北方地區,而終端用戶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輸電網絡的改善將提升風電的利用率。
《《《
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直流輸電完全可以滿足要求
每經記者 原金 發自北京
5月15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發展特高壓輸電,優化電力布局”議題座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現任國際大電網CIGRE和美IEEE會員蒙定中作會議發言,反對推廣交流特高壓技術,并有書面材料交會議。
根據會議上透露出的消息,由于目前交流特高壓分歧很大,特別是大規模推廣和三華(華東、華北、華中三個地區)聯網,國家能源局初步考慮放行4條交流特高壓線。
5月18日,蒙定中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闡述其在特高壓發展中所持觀點。
交流特高壓成本太高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為什么在交流特高壓方面,專家們有很大分歧,世界各國對待交流特高壓輸電都有什么經驗?
蒙定中:上世紀,歐、美、俄、日等國家和地區為了“遠距離輸電”曾研究“交流特高壓輸電”失敗,研究“直流輸電”成功。
前蘇聯為實現交流120萬伏的長距離(1905公里)輸電,由于送電能力差,極度浪費投資,最終不得不永遠降壓50萬伏運行。
日本東京電力在1992~1999年建成交流100萬伏線路共426公里,但未建變電站,只能以50萬伏運行。東京電力公司此后表示,“接受了教訓,永遠不再升壓了”。
2005年聯合國經濟社會部在紐約發表的報告稱:“交流120萬伏曾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長線路使用,無論如何,超出100萬伏時,能承受如此高電壓的實際難度、設備和絕緣的代價,都過高而難以采用”。
聯合國報告所指交流特高壓輸電包含兩個風險:一個是技術難度風險,另一個是經濟代價風險,這是全世界從技術、經濟上判別交流特高壓失敗的結論。
NBD:您覺得交流特高壓輸送能力如何?
蒙定中:國網號稱交流特高壓能輸送500萬千瓦是不對的。
國網公司從2005年北戴河會議至2011年1月的兩個建議和匯報,皆稱一回交流特高壓線路輸送能力將達到500萬千瓦,是50萬伏線路的4~5倍,所以交流特高壓輸電節約投資又節省線路走廊。
發改委剛批準的淮南-上海的633公里同塔雙回特高壓工程,每回線輸送能力僅240萬千瓦,而且它每段線不能太長,必須在皖南和浙北共建兩個100/50萬伏變電站來靠50萬伏網聯接支持才能送電,結果還構成極不安全的電磁環網。
實際以600公里輸電計算證明,2回100萬伏線路輸電的靜態穩定只相當于4回50萬伏線;而瞬時穩定還不如4回50萬伏線輸電。即使研究成功采用串補,一個同塔雙回特高壓線路的輸電能力,只能與2個同塔雙回的50萬伏線路相當。
NBD:從經濟效益方面,如何看待交流特高壓?
蒙定中:交流特高壓工程投資奇高,其同塔雙回線造價約1500萬元/公里;而具同樣輸電能力的2個同塔雙回50萬伏雙回線投資約700萬元/公里,不到一半,走廊寬度相同。特高壓線路每隔250~300公里就必須有變電站,每個投資約20億~30億元,更是極其浪費。
輸電距離遠時,交流特高壓經濟性更差,一個1000公里輸送460萬千瓦的工程,若采用交流特高壓的投資為250億元,而采用直流(±66萬伏)送電只需88億元,相差2.84倍。因此,以交流50萬伏和直流輸電來代替交流特高壓輸電,完全可以滿足中國電網的發展,在成本方面的優勢更是交流特高壓望塵莫及的。
“三華”交流100萬伏線路輸送超過2000公里,構成所謂 “五縱六橫”網架,實際上是故障時負荷自由轉移的不安全結構。每回線輸送能力都難以超過300萬千瓦,永遠達不到國網宣傳、政府部門指定的500萬千瓦的要求,交流特高壓輸電大大浪費投資和線路走廊。
充分發揮直流輸電優勢
NBD:您為什么覺得如果我國通過特高壓將華東、華北、華中三個地區聯成一張電網,就會發生重大停電事故?
蒙定中:1965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了25次重大停電,從原因分析,重大停電大都發生在區域范圍、電力容量皆龐大又自由聯網的交流電網結構。
中國電力容量現己占世界首位,為什么從不發生重大停電?因為中國30多年來按 《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建立了六大區域、且范圍都不大的分區,區間主要用直流聯網,完全杜絕了重大停電,成為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電網結構。
“三華聯網”從網內裝機、電網范圍、自由聯網方式都走向北美那種不安全的路徑,更危險的是交流特高壓比美國現有超高壓更不安全、更浪費,后果可能更為嚴重。
NBD:您覺得應該如何安排我國電網?
蒙定中:繼續按現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分層、分區、分散外接電源,既經濟又可靠地保持我國的電網安全領先地位。
充分發揮直流輸電實現“分區”和遠距離輸電的作用。按中國經驗采用直流聯網將龐大的交流系統分為若干區,它不僅達到正常聯網效益,還可控制聯網潮流;防止一個區的故障、頻率崩潰、電壓崩潰、失穩振蕩波及相鄰區。更將大區范圍固有的動態和瞬時穩定、低頻振蕩或“連鎖跳閘”等一系列復雜問題徹底解決。
實踐證明,直流輸電完全可以滿足我國電源基地遠距離、大規模輸送的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