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創新成效不佳 信托業將往何處

2014-04-30 00:48:43

隨著信托公司“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業內人士意識到,信托業已經逼近創新與轉型的十字路口。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編 者 按

近日,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信托業運行報告顯示,我國信托資產規模已達到11.73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信托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已清算的信托產品平均年化綜合信托報酬率為0.44%,同比大降近四成。

隨著信托公司“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信托業已經逼近創新與轉型的十字路口。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走訪發現,除第一梯隊少數幾家信托公司的創新研發機制較為健全之外,多數公司的研究部門正面臨著與業務部門脫節、部門職能蕪雜、研究人員激勵機制缺乏、研究成果難以落地等尷尬。

《《《

樣本案例

兩年無成果落地 信托創新研究總監萌生退意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近年來,中國信托業在“轉型和創新”的吶喊聲中狂奔到了11萬億元的規模,而如今面臨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制度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及泛資管時代市場同業競爭壓力的加大,創新與轉型對于信托公司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

于是近兩年,行業內掀起了一股組建研究團隊的熱潮,各家公司紛紛在金融圈內高薪挖掘研究領域的能人志士擔任要職。

在金融行業里小有名氣的張鵬(化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加入到了信托公司,欲大展拳腳。但時至今日,入行兩年的張鵬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新似乎只是紙上談兵,他已經萌生退意。

信托公司缺乏推行創新成果動力/

在金融行業混跡10余年,專做產品創新研究的張鵬,當初受某信托公司領導賞識,加入到了其創新研究部門,并擔任部門總監。但如今兩年過去了,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的他,所帶領的團隊卻沒有一項成果得到落實,信托創新似乎只是紙上談兵。

張鵬的研究團隊成員主要是來自于券商和基金公司研究所的研究員,目前一共有6個成員,研究團隊組建已有兩年時間,這樣的研究團隊配置規模在信托公司里算是中上游水平。

為了創造價值,不愿意吃“閑飯”的張鵬調整了部門結構,將研究部門分為宏觀研究、行業研究以及金融產品設計三個板塊。他的團隊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并將理論研究與實際結合。從產品設計到客戶需求對接,張鵬都是領著團隊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調研,團隊成員常常分散到全國各地參與項目的調研工作,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市場需求,并設計產品模式。參與到新興產業中,尋求潛在需求,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希望能為公司開發出新產品,找到可持續的盈利點。

短短兩年時間,除了日常的宏觀研報、行業研究支持公司內部的學術探討以外,團隊還有多項新產品研究成果,以及以期限和風險匹配為基礎的金融產品設計上的創新成果。但至始至終沒有一項成果被完完全全貫徹落實。

“信托公司里做創新產品怎么就這么難?”張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道。

“每次想到自己和團隊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成果化為一紙空談,除了無奈還是無奈。說白了,信托行業的創新轉型還沒有到生死攸關的地步,傳統業務還可以繼續養活企業。再者,創新業務前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如果公司內部沒有強有力的董事會與決策層,就沒辦法自上而下地在整個公司推廣。目前無論是信托業外部環境還是信托公司內部意愿,都還不足以支持信托公司推行創新。這造成了如今有成果而不能落實推行的尷尬局面。”張鵬表示。

創新團隊成員大多無信托從業背景/

不過,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信托公司的研究人員主要來自一些金融機構的研究所,大多不具備信托業相關從業背景,這樣的人員構成會造成研發人員對信托項目不了解、缺乏洞察力、想法太宏觀等問題,與信托業務脫節較為嚴重。”

面對質疑,張鵬表示:“我們的研究成果是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的,后期也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而且多項研究成果已經被業內競爭對手搶先一步實行了。去年,我們設計的一款為信托收益權提供流動性的產品在公司被否之后,其他公司后來也推出了類似的服務產品。”

張鵬提到的為信托收益權提供流動性的產品,類似于去年年底華寶信托推出的“流通寶”平臺,以及中信信托“信惠財富”的財富管理平臺,這種平臺是為持有信托受益權客戶提供流通轉讓服務,解決信托產品流動性問題的創新產品。

“當初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考慮到解決產品的流動性問題是信托公司目前最迫切的需求。金融機構最主要的盈利模式,一是進行項目的風險管控,二是實現資金錯配。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做的是第一部分的事情,通過項目的風險管控獲得收益。而資金錯配,也就是提高產品的流動性,是銀行最擅長的,吸收短期存款,放長期貸款獲得差額收益。如果信托公司能解決產品的流動性問題,將會獲得超額的利潤。”張鵬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信托登記制度缺失,而解決產品流動性問題又是金融機構的基本需求,在現有條件下這樣的創新應不乏市場空間。

監管層在“107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和2013年信托業年會上都表達了將支持建立信托產品登記信息系統的意向,并關注到了信托受益權流轉問題。而對于信托公司而言,信托受益權一旦實現平臺流轉,產品流動性將被有效盤活。

記者了解到,盡管目前信托產品的登記制度并不健全,但行業內多家信托公司都在開展相應的產品研究。由平安信托推出的信托質押創新業務,就合理地規避了法律障礙,允許投資人以各類信托受益權進行“約定回購”獲得融資。

張鵬稱,“多家公司大力推進此類業務,也說明我們的研究成果是可行的。”

作為一家受托資產上千億的信托公司創新研究部門總監,在外人眼里是光鮮靚麗的。但是張鵬苦惱的是,作為公司一級部門的部門總監,他卻連簽合同的權限都沒有,無法發起業務流程。

雖說創新研究部是公司的一級部門,但到目前為止,公司開展的傳統業務,創新部門并不能參與其中,創新部門研究的新業務也無法得到公司各部分的配合。可以說,創新研究部門是一個游離在公司組織之外的部門。

張鵬表示:“一個新項目的落成,除了領導層以外,更重要的是信托公司內部在前中后階段的協作,單靠研究部門根本無法推動。一個新產品,如信托受益權轉讓的推出,勢必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公司各個部門現有業務流程的改變。”

新的嘗試總是有風險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需要公司領導層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和魄力,并將項目在全公司各部門協作落實推進,才能最終落實。

“即便是領導同意了,大部分的業務部門愿不愿意配合?犧牲自身利益,放棄現有傳統業務的機會,分身去開拓不一定有未來的研究成果?這很難說。最無奈的是自己又沒有去落實項目的權利,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張鵬表示。

《《《

行業現狀

難以涉足業務流程 部分信托創新部門形同虛設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其實,張鵬所面臨的創新研究困境在信托行業中并不是個案。多家信托公司創新部門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困擾。

盡管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多家信托公司將創新部門從公司二級部門提升為一級部門。但對于多數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內部缺少完善的機制架構,研究部門無法參與到業務流程中,導致創新部門形同虛設。

某大型信托公司發展研究部總監表示:“盡管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意識到設立創新研發部門的必要性,但在對創新業務的認識方面,信托公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研究部門職能差異巨大

目前,信托行業內并不是所有的信托公司都有研究部門,即便是設有創新部門的信托公司,在研究人員配置與研究能力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據了解,很多研究部門的工作職責不僅包括創新業務研究,還要負責綜合類的業務輔助工作,這導致研究部門很難出成果。

一家中小型信托公司的研究員向記者表示:“當初部門成立招聘員工時是讓我們主要負責創新產品的研究,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做公司內部的學術研究,做了大量的業務輔助性、綜合性事務。除了日常的行業研究報告,公司舉辦內部培訓活動,以及領導對外發言的演講稿等等都在我們的職責范圍內。”

中泰信托相關人士表示:“業內各家公司建立研究部門的進度不同,多數的信托公司研究部門才剛剛建立,機制并不成熟。各家公司對于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不同,所以劃分的權限不同。部分公司研究部門的定位是為公司內部研究提供支持,不僅要負責宏觀研究,行業內部相關熱點研報,甚至還包括公司員工的培訓工作。也有些信托公司將研究部門定位為產品開發,直接為公司新業務的開拓提供研究支持。”

在一位熟悉信托公司創新架構的業內人士看來,由于信托公司股東背景、專攻業務差異較大,各家公司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也不同,以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劃分的信托公司大致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中信信托等,具有成熟的研究團隊,能自主研發開發產品。第二梯隊:以中融信托等為代表,具有較成熟的研究團隊,但較難自主開發產品。第三梯隊:信托公司設有研究部門,但職能定位為內部研究、政策解讀兼顧其他綜合類事務;無研究部門的信托公司。

多數公司缺乏研究部門參與機制

在信托公司發展的歷程中,向來是業務結果導向。相較于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信托公司的血液里缺乏研究的傳統基因,研究職能在其公司文化、管理體制以及業務流程上沒有相應位置。不過,隨著去年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創出新高,但整體規模增速出現三連降后,信托公司逐漸意識到轉型的迫切,多家信托公司開始主動調整公司內在結構。

據了解,有多家信托公司在去年底到今年初這段時間,將創新部門從公司二級部門提升為了一級部門,日常業務開展從向部門領導匯報直接到向總經理匯報,并在其他業務流程上做了部分改進,也增加了相關人員的配置。

“目前,多數信托公司的創新業務是在維持原有組織架構不變的情況下,設立研發部門負責產品創新。但在現有的組織架構下,完成創新任務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由于各部門對創新業務的認識不一致,導致一些創新業務在信托公司推行緩慢。”某大型信托公司發展研究部總監表示。

目前,信托行業中只有第一梯隊的信托公司,職能劃分相對清晰,研究部門具有獨立開發項目的權限,從研究調研到項目實際落成,研究團隊可以自主完成項目推進工作,當一個研究成果落實成熟之后交由業務部門推廣。但對于多數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內部缺少完善的機制架構,研究部門無法參與到業務流程中,導致創新部門形同虛設。

上述信托公司研究總監表示:“一個信托項目包括很多環節,從產品設計到客戶需求對接,從前期調研到后續管理,從項目合規到風險控制等等。多數公司現有的機制使得研究人員無法參與到整個項目流程中,導致研發部門的想法與設計的產品無法落地生根,這是造成信托公司研發部門創新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激勵機制缺失

信托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不僅給信托公司帶來了豐厚的盈利,還成就了一大批令人羨慕的高薪信托人。然而,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信托人士直言不諱地表示,公司對于研究人員的激勵機制缺失也是造成信托公司創新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研究部門的人員配置主要是金融行業研究員,由于激勵機制不明確,前臺人員收入與研究人員收入相差甚遠,前臺業務部門人員自然是不愿意來搞研究的。”

“創新業務團隊不僅需要擁有業務背景的人員加入,更需要信托公司能完善內部機制,信托公司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應該逐漸從‘承包制’發展為按產品條線進行管理(前端是營銷、中端是產品、后端是風控),建立強大的產品平臺。讓明晰業務操作與流程的人員參與信托產品設計,中后臺的研究部門才能對公司有較強的研究和創新支持。”上述信托公司研究部總監強調。

《《《

趨勢分析

經營拐點隱現阿信托“躺著賺錢”難延續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當前,隨著金融同業競爭加劇,以及自身經營拐點顯現,信托公司如何尋找新的產品乃至新的運作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近日,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到11.73萬億元,環比增速僅為7.52%。

記者注意到,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4年一季度已清算的信托產品平均年化綜合信托報酬率為0.44%,同比下降近四成。

此外,從信托公司2013年年報來看,多家信托公司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繼續增長,但凈利潤增速卻在逐步放緩。

某業內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信托行業已面臨拐點,創新對于習慣了躺著賺錢的信托公司而言,不能僅僅只是一句口號。”

業內稱經營拐點已現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到11.73萬億元,環比增速為7.52%。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4年一季度已清算的信托產品平均年化綜合信托報酬率為0.44%,同比下降38.02%。這也是信托行業高速發展以來,信托報酬率單季度首次出現近四成的降幅。

近期,非上市信托公司陸續公布2013年年報,在已公布年報的信托公司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多家信托公司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繼續增長,但凈利潤增速逐步放緩。

4月28日,平安信托發布的2013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末,公司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903.2億元,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凈利潤19.14億元,同比增長25%。

雖然,平安信托總資產以及凈資產繼續保持行業第一,但凈利潤同比增幅僅25%,公司平均年化綜合信托報酬率出現了下降。

實際上,結合近期密集公布的信托2013年年報來看,信托公司出現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和凈利潤增速不協調的情況并非個別現象。

某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信托公司利潤率下滑是行業比較普遍的現象,2013年隨著券商資管以及基金子公司對資管市場的搶食,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導致信托公司綜合報酬率大幅下降。信托行業的經營拐點已經到來了,今年整個信托行業可能更加不景氣。”

傳統業務受困監管新規

傳統業務給信托公司帶來的信托報酬率大幅降低,同時監管政策在傳統業務導向上也在逐漸收緊。

被業內認為將對未來信托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的 “99號文”(即《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被業內普遍認為是“楊八條”(即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此前提出的完善信托業治理的八項機制)的細化與落實。

近年來,信托項目兌付風險事件頻頻發生,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信托兌付風險,監管層將防控風險放在首要位置。同時,“99號文”還明確叫停了信托非標理財資金池業務,并要求各家公司上報整改方案,對已開展非標資金池業務盡快清理。

對于項目風險的防控以及資金池業務的清理整頓,對信托公司的傳統業務將會造成不小的沖擊。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今年經濟環境整體下行,預計下半年會有一些項目出現兌付危機,銀監會此時發文,主要是督促各家信托公司防范風險,清理整頓既有業務,做好風險準備,避免出現大面積打破‘剛性兌付’的事件。”

一位北京的信托公司項目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政策意在堵住風險,但同時也堵住了傳統業務的增長之路,信托公司要想獲得生存就必須闖出新的道路,開拓新業務,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

產品創新“新瓶裝舊酒”?

近一年多來,信托行業創新轉型的呼聲日漸高漲,創新產品可謂是百花齊放。平安信托推出首款家族信托產品之后,類似的業務很快在業內推廣。此后,土地流轉信托也在各地開展地如火如荼。

然而,看似熱鬧的創新業務卻并沒有給信托公司帶來太多改變,新的業務也并未給信托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長點。

某中部地區信托公司研究部總監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信托創新百花齊放只是表象,無論是家族信托,還是土地流轉信托,交易結構和業務產品上的創新,對整個行業而言,并不是真正的創新。”

這位研究部總監同時表示:“目前,信托行業在產品交易結構方面的改變,很多是為了規避監管,新瓶裝舊酒罷了,并沒有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真正創新的產品應該是信托模式清晰、風險點和盈利點明確,而且在未來的市場中可大規模復制的。對信托行業而言,真正的創新則應該是制度層面的創新。這不僅需要頂層設計,監管部門的政策支持,行業協會的業務指導,更需要信托公司內部的制度建設,只有三方面共同協作配合,才能促成行業的創新與轉型。”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研究部總監也認為,“當前,信托行業的所謂創新研究都太過于急功近利,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找到一個‘無敵法寶’,短期之內就能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益,但這是不可能的。公司現有機制也很難滿足業務的創新需求,信托公司應該首先改變公司內部機制,從機制上向創新研究進行傾斜,同時理順與業務部門之間的關系,產品創新應該是以研究為本,而研究方向則要與公司自身的稟賦優勢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政策在收緊部分傳統業務之門時,也開啟了信托行業創新轉型的一扇窗。

“99號文”提出信托行業改革的大方向,推動信托公司真正成為“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信托機構。同時,鼓勵信托公司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將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受托服務等多種業務有機結合。推動信托業務轉型,改造信貸類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模式,研究推出債權型信托直接融資工具。大力發展真正的股權投資,積極發展資產管理等收費型業務,鼓勵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業務,提高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附加值。

上述大型信托公司研究部總監直言:“信托行業如今已經面臨拐點,創新對于缺乏研究基礎,習慣了躺著賺錢的信托公司而言,不能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各家信托公司應該高度重視,從自身內部的機制改變開始。只有這樣,信托行業才會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一级中文字幕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高清一级性 | 日本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