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00:34:4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2012年,保監會正式啟動了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 (以下簡稱“償二代”)建設。
4月25日,保監會發布“償二代”第一批主要針對產險公司監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就《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號~第8號(以下簡稱《監管規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結合自身數據開展定量測試。將對4類公司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
保監會將根據本輪行業測試的結果和公開征集意見,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修改和完善,并根據需要開展一輪或多輪定量測試,在6月底前確定產險公司“償二代”全部技術標準,同時繼續穩步推進壽險公司“償二代”標準研制工作,在9月底發布壽險公司“償二代”技術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并開展定量測試,在年底前出臺產、壽險公司“償二代”全部技術標準和新舊體系的切換方案。
技術標準轉為風險導向/
據記者了解,此次公開征求意見的《監管規則》第1號至第8號,包括第一支柱的實際資本、最低資本、保險風險最低資本、市場風險最低資本、信用風險最低資本等5項規則,以及第二支柱的分類監管 (風險綜合評級)、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流動性壓力測試等3項規則,構成了產險公司較為完備的“償二代”主干技術標準。
從規模導向轉變為風險導向,是“償二代”區別于目前“償一代”的最重要的特征。
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償付能力核心,是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要大于監管部門規定最低資本,最低資本是監管部門根據風險計算出來的,不管是“償一代”還是“償二代”都是這個思路,定量的要求“償一代”基本已經覆蓋,“償二代”要完善的是以風險為導向,更加合理的量化。
某險企的王先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的辦法對保險公司來說,就是按風險來計算償付能力,比如有保費風險、有準備金風險等;然后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別其風險也不同,比如說車險業務做得多的公司和企財險業務做得多的公司,其對資本要求就不一樣。
他認為,“償一代”體系其主要的表現在于,對于保險公司不同的業務沒有做到很好的區別,而“償二代”體系則更加詳細了。
據記者了解,此次發布的第1號~第5號《監管規則》覆蓋了保險公司的可量化風險,將資本要求細分對應到保險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建立了與風險更相關、對風險更敏感的定量資本監管標準。
第6號~第8號《監管規則》覆蓋了保險公司的難以量化風險,包括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其中,第7號《監管規則》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建立了保監會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狀況的定期評估機制,并根據監管評估結果,確定公司相對應的控制風險資本要求,將保險公司資本要求與其風險管理水平直接掛鉤。
對于“償一代”和“償二代”的區別,王先生坦言,新的“償二代”體系和原來的“償一代”體系比起來,是做得更細了,而且也跟國際更接軌了。其本質是把原來的分子和分母變了,整個計算的邏輯也變了。
D類公司或被接管/
保監會在《監管規則》第6號中首次披露了分類監管的細則。其中,分類監管評價結果反映保險公司全部風險狀況及對應的資本充足狀況,保監會將按風險高低將保險公司分為4類。
A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且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小的公司;B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且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小的公司。
C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大的公司;D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嚴重的公司。
在分類監管評價方面,保監會將采用百分制。其中,量化風險評價結果總分為40分,難以量化風險評價結果總分為60分。A類公司的評分為80~100分;B類公司的評分為60~80分之間;C類公司的評分為40~60分之間;D公司為低于40分的公司。
保監會表示,將在市場準入、產品管理、資金動用、現場檢查等日常監管中,對A、B、C、D四類公司將實施不同的監管政策。
A公司一般不采取特別的監管措施;對于B類公司可能采取監管談話、風險提示、限期整改等監管措施;對于C類公司可能采取包括限制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限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限制投資形式或投資比例等監管措施;對于D類公司,保監會除采取B、C兩類公司可能的監管措施外,還可以采取整頓、接管或者保監會認為必要的其他監管措施。
“償二代”體系建設于2012年4月份啟動,當時保監會表示,決定用3~5年時間建設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2012年4月,保監會召開“償二代”建設啟動會。2013年,發布“償二代”整體框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