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2 01:21:3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席大偉 發自南寧
每經記者 席大偉 發自南寧
原招商銀行行長、香港永隆銀行行長馬蔚華,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昨日(4月21日)出席了2014中國綠公司年會之“銀行業:沖擊與機會”的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了解到,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互聯網金融等話題自然成為討論的核心。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最大挑戰,不在于搶走多少份額,我們最擔心的是它割斷了我們和客戶之間的聯系。”馬蔚華如此表示。
馬蔚華認為,從未來看,金融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互補是大勢所趨。就具體挑戰而言,主要包括三點:第一,互聯網思維方式是開放的,是互通互聯的,是在一個平臺上的,眾籌、眾建,甚至可以和客戶一起開發產品;第二,互聯網支付可以繞開銀行賬戶,直接完成交易,最擔心的是割斷了銀行和客戶之間的聯系;第三,互聯網企業更多追求情景化營銷,這些場景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粘性,割裂了傳統銀行與客戶的互動。
馬蔚華還表示,互聯網金融不在于分食了傳統銀行多少利益,而真正的挑戰是用互聯網模式做事情。
不過,楊凱生則認為,目前最新數據是余額寶資金約5000多億元,但銀行業資產是150萬億元,對銀行業不構成顛覆性沖擊。
民間有一種說法,“余額寶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對此,馬蔚華說,“余額寶”之類的吸引力在于效益高,要不然怎么能把存款吸收進來。但存在余額寶的錢90%是作為銀行的同業存款,又存回銀行,那么商業銀行又付給它多少回報,這是變相逼迫銀行提高利率。
馬蔚華強調,不是單純地說,能不能抬高市場利率。將來一旦利率市場化以后,不合理的、特別低的利率,肯定要提高。(余額寶)讓利率市場化加快進程。
同時,楊凱生表示,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還是有影響的。第一,由于余額寶許諾的收益比銀行活期存款要高,因此有些銀行資金比較富裕,有些銀行資金相對緊缺,這就構成了存款在不同銀行之間的一種結構調整;第二,銀行品種也出現了調整。比如,余額寶大部分資金回到銀行,原來在銀行表現儲蓄存款甚至企業存款、個人儲蓄存款,現在成為同業協議存款,存款品種發生變化。
楊凱生表示,存款利率將來完全放開,存款品種中的差異可能就會不存在。各種貨幣基金推出,這個產品(余額寶)和其他產品相比,還會有什么突出優勢,就值得進一步觀察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