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8 01:13:5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逐步推進,北京將在更大程度上為自己“瘦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北京市疏解部分產業、做“減法”幾成定局。4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文稱,正在制定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或為北京市的“減法”制定相應步驟。
最近,一家央企的制藥項目整體搬遷至河北武安,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未來,眾多包括批發市場在內的機構和企業有望搬遷到河北。
城市功能再定位/
這家搬遷的央企是新興際華集團下屬子公司北京凌云公司,4月16日,它整體搬遷至河北省邯鄲。新華網報道稱企業“污染較重,已不適合在首都生存發展”。
但對河北而言,北京處處是寶。4月10日,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前往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參加當地舉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思考與定位的座談會,近段時間以來,他已參加過多場類似活動。
管清友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要帶頭做“減法”,這不是簡單進行產業轉移,而是要放棄很多產業,“北京市應強化政治功能,不能攜首都地位與周邊地區同質競爭”。
事實上,2005年制定的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就已明確北京市為 “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不再提“經濟中心”。但長期以來,北京市作為經濟中心的地位還是很明顯。
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時明確指出北京市的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這一表述沒有提到 “經濟中心”的功能。業內人士對此的解讀是,北京市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轉而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
按北京市官方說法,北京市的問題表面看是人口過多帶來的,其實深層次上是功能太多。
北京市副市長楊曉超表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今后沿著這樣4個核心功能去發展,我們需要疏解很多北京市非核心的功能。”
北京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其怎樣做“減法”的前提性參數。近年來交通擁堵、房價高企、霧霾嚴重等城市問題日趨嚴重,北京市做“減法”,一方面有望帶動周邊發展,還有望緩解北京市“大城市病”的期待。
產業轉移目標明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規劃部門及相關智囊機構正在為北京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做各類調研和準備工作。
在這場“瘦身”行動中,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產業,北京市開始逐漸放棄。首先便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產業。2013年,北京市已經調整退出高污染企業288家。今年北京市將繼續清退鑄造、燒結磚瓦等企業300家。
北京市發改委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京產業初步擬定的外遷方案,大方向是“挪工業、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資源”,“現在,我們還正在積極籌備,明確涉及高污染企業,但具體到哪家企業先搬出北京,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韓凱透露,北京市委已委托該機構對京津冀規劃做調研,涉及轉移哪些產業以及如何轉移該類產業,“轉移哪些產業目標明確,但如何轉移是難點”。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是參與京津冀規劃的智囊機構之一。該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京中心城區應該將部分城市功能疏解出去,特別是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漸次將區域性批發、物流等傳統服務業按照市場規律轉移出去”。
大紅門服裝市場搬遷也首次列為北京市的議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豐臺區委書記李超鋼表示,大紅門服裝市場給北京市造成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城市運行壓力和社會管理壓力,“從今年開始,大紅門服裝市場的倉儲功能、批發功能開始向外疏解。”
將被疏解的還有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目前正在與河北多地談判。
“市場化”成轉移動力/
目前在產業轉移方面,更多推力來源于行政層面,但行政方式也有其局限。
4月7日,《中國房地產報》報道稱,北京市第一批外遷企業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名單通報給天津、河北等地,但尚未發現成功案例,承德市雙灤區工信局人士認為,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會成為負擔,所以天津、河北承接熱情不高。
雖然其后北京市發改委對制定外遷名單一事予以辟謠,但從地方的態度來看,在未來的產業轉移過程中,行政的方式未必一定奏效。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表示:“北京企業外遷,政府部門的作用只能是引導疏散,至于如何對接,天津、河北也有選擇權,不能強迫。”
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未來產業的分工和功能由市場決定,市場選擇可以找到合理點,“未來京津冀的發展還是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需要把握好,在基礎設施、規劃制定、公共服務等方面,政府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其他的要由市場來做”。
據記者了解,在北京市諸多“減法”項目中,中關村已率先到河北開創新的創業園區,被譽為兩地產業對接的典范,這其中不僅有中關村產業的轉移,還有資金、人才的跟進。
中關村股權投資協會副會長易基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關村現在的要素資源太密集,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太高,“創業需要低成本,這是中關村走出去的原始動力。”這也使北京、河北實現了共贏——中關村有走出去的內在動力,河北方面也需要高新產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