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2-14 08:43:43
國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
國有上市公司引入民資或外資戰略投資者
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持續減持,民資股東順勢上位
央企直接向民企轉讓國有上市公司控股權
民資強勢舉牌國有上市公司
國企高管“乘風”完成MBO
⊙記者郭成林○編輯邱江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之時,資本市場成為國企“借勢”改革的試驗田與征戰場。
從近幾個月資本市場的統計數據看,各類型的“國退民進”度過零敲碎打階段,漸漸展露趨勢化端倪:其一,國有上市公司引入民資或外資戰略投資者;其二,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持續減持,民資股東順勢上位;其三,央企直接向民企轉讓國有上市公司控股權;其四,民資強勢舉牌國有上市公司;其五,國企高管“乘風”完成MBO。
“三中全會后,很明顯感覺省里領導對國企改革的態度變了,是一種方向性的變化,尺度也大了很多。”某中部省份國資委工作人員告訴上證報記者。
其中,國有上市公司選擇引入戰略投資者,慢慢磨合、共同進步,作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選方案。據記者統計,該運作模式在近幾個月來已頻現資本市場,實為本輪國企改革的“主戰場”。如弘毅投資以總價近18億元受讓城投控股(600649)大股東上海城投總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29875.24萬股股份已獲批,等等。
不過,改革一開閘,龍蛇俱上岸。以河南省大型礦業國企洛陽鉬業的控股權易主歷程為例,期間充滿了精妙的資本安排與隱晦的語言體系,仿佛一步步試探著國企改革的政策底線與輿論態度。
國企改革大門漸開,各種背景的資金將側立守候、厲兵秣馬、亮劍江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