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01:01:39
每經編輯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本周四A股殺跌,滬綜指因銀行股強勢而跌幅稍少,其余股指則跌幅較大,尤其是創業板指數。截至收盤,滬深綜指分別跌0.55%、1.68%,創業板及中小板指分別跌3.56%、1.56%。近期股指連漲幾天,但陽線實體越來越短,成交量卻仍相對較大,這樣的技術面確實容易出現調整。
中信銀行之所以連續瘋漲,現在看來可能和市場傳言相關,該傳言稱 “中信將和阿里進行深度合作”。不過晚些時候中信銀行已經公告否認與阿里合作。
銀行股上漲是最近上市的幾十家新股及創業板殺跌的導火索,因長期以來,市場有個“二八”或“八二”邏輯。當然,光有導火索不行,還得有其他條件配合。目前新股及創業板自身就如同“一堆干透了的火藥”,這才是調整的內因。
昨日新股難得地出現了“跌多漲少”局面,不過即使如此,四十幾家新股中仍有三家漲停,雖然有許多新股暴跌,卻無一跌停。這樣的盤面暗示這并非主力們主動調整的結果,只是頗為意外地被大勢拖累。
最近筆者反復提示追高風險,認為中短期內熱點仍將在投機類股中,包括新股。之所以這么看,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主力勢必會加以利用,不太可能放棄這個機會而過早撤離,除非另有不得已苦衷。其次,當前正值年報公布期,許多小票或將高送轉,主力們可能在消息明朗前就已撤離。換言之,如果撤離了就未必還有高送轉。第三個原因當然是新股暫停發行了,由于新股極可能在3月份恢復發行,所以長線炒作布局一時很難實施,這客觀上促使市場持有短線思維,而新股及創業板正符合這種短炒特征。
后市方面,筆者認為這次調整屬于“看得懂的調整”,所以背后就未必有“深層次利空”,故調整期可能為時不長,應為倉輕者低吸良機。就近期整體行情來看,筆者不太贊成追高,卻認為低吸完全可行。
潛在的“深層次利空”包括內外兩方面,但短期內均沒什么大問題。在外部,新興市場貨幣危機已過,暫不必擔憂。不過,隨著美聯儲接下來再進行幾次縮減QE,該危機下半年可能發生,屆時投資者勢必將轉而憂慮美聯儲的加息問題。
在我們內部,樓市、地方債、經濟減速等問題或有可能構成系統性利空,只是首季就發生的可能性極小,這應有個相對緩慢的發展過程。今年二季度或下半年,不確定性或許更強,但這對短線行情沒啥影響,甚至反有促進作用。機構們對年內接下來時間的內外部基本面越是吃不太準,越是傾向于提前炒作。
二季度其他方面不確定性仍不是很強,下半年才強,但投資者二季度仍應提防,關鍵因素就是新股或恢復發行。個人認為,如果管理層不更改現行的新股發行和上市規則,二級市場行情很難有起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