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 01:05: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影子銀行的概念和定性,業界存在較大爭議。近日,隨著“107號文”(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出爐,有關影子銀行的類型、監管責任分工等方面終于得以明確,同時為下一步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指明了方向。
那么,各方熱議的“107號文”,將會對信托、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帶來哪些重大影響?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近日,廣受關注的 “107號文”
(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影子銀行的概念首次進行明確,并對加快推動信托公司業務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場人士認為,從“107號文”的內容來看,其對信托業的沖擊是最大的。非標理財資金池業務被封殺,信貸類業務要受凈資本約束。不過,“107號文”對信托業來說,也并非全是利空,其明確提出“探索信托受益權流轉”。
某信托公司高管昨日 (1月7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監管部門來看,必然希望信托公司逐步回歸主業。
中信建投認為,隨著競爭加劇、監管加強和風險預期的加大,信托業必將逐步打破原來過度依賴類貸款的業務模式,“107號文”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信托業的轉型。
另有專家指出,由于信托業的資金規模已經很大,跨區域甚至全國性的交易平臺也亟需建立。
非標理財資金池被封殺/
“107號文”要求,明確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功能定位,推動信托公司業務模式轉型,回歸信托主業。運用凈資本管理約束信托公司信貸類業務,信托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對信托行業的規范和整頓或將拉開序幕。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107號文”將起到規范影子銀行的作用,短期看,對信托業是會有影響,但長期看,還是會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對信托業是利好消息。
對于禁止信托非標理財資金池業務的規定,李旸表示,“因為目前政策比較寬泛,具體細則并未發布,信托公司也需要針對細則做出研究、應對。信托業存在一定風險,在此狀況下,無論是自身發展、政策還是市場的需要,信托業都面臨轉型,所以信托公司一方面要緊跟政策變化,另一方面需要謀劃自身轉型的思路。”
中信建投認為,“107號文”會影響信托資金池業務的規模和收益率水平。
通道業務明確風險主體/
對通道業務方面,“107號文”提出,“規范金融交叉產品和業務合作行為。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都必須以合同形式明確風險承擔主體和通道功能主體,并由風險承擔主體的行業歸口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切實落實風險防控責任。”
中信建投表示,對銀行資金池業務的規范也會間接影響信托業,特別是銀信合作業務。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和信托的對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直接購買信托,風險通過剛性兌付方式傳導給信托公司;通過信托通道做類貸款業務,屬于銀信合作業務,對信托而言一般是純粹的通道業務。由于上述兩種方式在嚴格意義上都沒有實現項目的一一對應,因此,如“107號文”對此嚴格規范,也會間接影響到信托業,特別是銀信合作業務的擴展。
不過,在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機構對通道業務的搶食下,對信托公司而言,純通道類業務也猶如雞肋,通道費率一再下降,整體對信托業的規模和利潤影響有限。
李旸也表示,“107號文”對信托業與銀行之間的通道業應該沒有影響。對于通道業務,去年就做了一個規范,包括非標產品的處置,以及一些其他行業帶來的競爭,導致信托公司對通道業務已經不報太大希望。因為此前能做的比較大的通道業務現在比較難做,信托公司也在尋找新的業務領域。從政策和市場競爭方面來看,信托公司的優勢在逐漸喪失,面臨轉型壓力。
亟需建立全國性信托交易平臺/
“107號文”要求,建立完善信托產品登記信息系統,探索信托受益權流轉。業內人士指出,這是信托業一直期盼的,將有助于增強信托產品流動性,長期來看,有利于全國性轉讓平臺的建立。
李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受益權流轉跟受益權轉讓類似,相對更規范一些,主要是為了能更標準化。但它是否屬于標準化金融產品仍不確定,如果要到二級市場上流轉,就必須要向標準化方向靠,但完全標準化也不可能,因為每家信托公司、每款信托產品都不同,而且如何流轉目前還不清楚。
信托專家孫飛指出,盡管信托法規允許信托產品受益權轉讓,但由于在信托產品工商登記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建立全國性信托受益權轉讓平臺面臨困境。目前,信托業已有場外轉讓市場,但還不發達,由于信托業的資金規模已經很大,跨區域甚至全國性的交易平臺也亟需建立。
(實習生崔天醍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