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11-18 10:58:34
中國央行最新公布的10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數據超出市場預期,顯示在美聯儲推遲退出量化寬松(QE)背景下,資金大量流入中國。但央行的姿態和偏緊的公開市場操作,讓資金利率難以下行,如此大的外生流動性也增加了央行重啟正回購的概率。
中國央行最新公布的10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數據超出市場預期,顯示在美聯儲推遲退出量化寬松(QE)背景下,資金大量流入中國。但央行的姿態和偏緊的公開市場操作,讓資金利率難以下行,如此大的外生流動性也增加了央行重啟正回購的概率。
中國央行周五公布數據顯示,10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79595.56億元,較9月末的275179.54億元增加4416.02億元,是9月新增數額的3.5倍,數據也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次高,僅低于今年1月份的6837億元新增額。
浙商證券研究所高級宏觀研究員郭磊認為,10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大幅回升,短期逐利資金再度轉向流入,“個人判斷有兩大原因,一是美聯儲的QE退出政策延后;二是我國實體經濟數據連續處于高位,資金對中國經濟回升的預期回升。”
10月我國宏觀經濟數據表現非常靚麗,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去年同期增長10.3%,遠超預期;同時我國的10月固定資產投資和零售銷售都表現出色。另外10月出口同比增長5.6%,也好于預期,10月貿易順差錄的311億美元,較9月擴大近一倍。10月份經濟指標顯示,3季度以來的增長復蘇勢頭在10月份依然得到延續。
另根據大智慧金融終端數據顯示,9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1263.62億元,8月為新增273.2億元,7月為減少244.74億元,6月為減少412.05億元。今年1-10月新增外匯占款已經超過2萬億,達2.11萬億元,月均增加2106.22億元。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在接受大智慧通訊社采訪時表示,10月數據明顯超原先2500億元的預期,估計數據包含了部分前兩個月的外匯占款,10月情況和今年1月份的狀況比較接近。估計央行對外匯占款進行了某些“記賬方面的技術處理”。
謝亞軒也指出,“當然具體還要再看看隨后公布的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前面幾個月央行的大于整個金融機構的,有些不正常。”
從市場看,銀行交易員指出,企業客盤結匯依然強烈,人民幣10月出現一波比較明顯的單邊升值,促使結匯盤加緊結匯,這估計也是外匯占款維持高端的一個原因。
外管局上周公布的10月銀行結售匯數據顯示,當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392億美元,為年初1-3月時的高水平。
如此高的外匯占款數據僅有在今年年初資金大規模流入的時候才出現過。為了面對資金大規模流入,外管局在5月份出臺了《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0號文),要求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加強對前期通過貿易渠道流入國內的熱錢以及票據套利行為的監管力度。
對此,工行浙江省分行國際業務部應軍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境外資金一直在想辦法流入境內進行套利操作,關鍵看政策控制熱錢流入是否嚴厲,前期正是因為外管20號文的作用,使得境外資金的流入受到了限制,而之前流入資金到期兌付仍正常流出,資金凈流入狀態出現逆轉。
他并稱,“而經過一段時間嘗試,套利資金會想辦法卷土重來,凈流入會增加。隨著到期兌付流出資金最終枯竭,資金又呈現凈流入狀態。”
貨幣政策難放松正回購操作或漸行漸近
雖說10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超過4000億元,而且外界對美聯儲推遲退出QE的擔憂仍存,年內剩余月份新增外匯占款處于高位運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似乎沒有給資金市場帶來多大的緩解,10月末的資金價格一度大幅飆升,外界不禁猜測是不是“錢荒”第二季到來。
數據顯示,10月公開市場累計凈回籠404億元,為今年4月以來首次凈回籠。盡管逆回購操作數量有限,但透露出央行平抑利率劇烈波動的決心和態度。
浙商證券郭磊指出,實際上在貨幣需求回升的大背景下,貨幣政策維持中性偏緊算正常狀態。只是央行沒有迎合市場,而是有意識地維持偏高的資金利率。個人猜測:一則央行想觀察一下未來通脹走勢;二則想借偏高的資金利率,引導金融機構壓縮表外業務。
央行在通脹上行壓力漸起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多重任務的限制下,有通過公開市場進一步傳導出偏緊貨幣政策的需要。“當然,央行的姿態和日漸偏緊的公開市場操作也導致資金市場的情緒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一些工作日資金利率有異常。”郭磊說道。
面對較為寬松的外生流動性,加上央行基于偏緊的貨幣政策操作思維,外界猜測央行在公開市場運用正回購的概率在上升。
但是郭磊認為,“趨勢肯定是的,但應該不至于這么快。”估計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最近14天的逆回購已經停掉,7天的也是象征性的投放,估計市場也已經感受到央行的決心了。
海通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在信貸萎縮,財政存款增加情況下,10月M2增速仍高達14.3%,高于13%的年初目標,這主要源于外匯占款增加。兒外匯流入加劇,判斷未來貨幣政策依然難以放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