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11-15 09:40:41
安徽省正著手準備在部分地市開展新一輪農村集體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此舉或意味著,市場關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轉等將更具操作性。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獲悉,除在已公布的20個縣區的試點綜合改革外,安徽省正著手準備在部分地市開展新一輪農村集體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以“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為方向,以戶籍登記為基礎,實現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每個成員參與股權分配。此舉或意味著,市場關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轉等將更具操作性。
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官網發布《關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表示在廣德、宿松等20個縣(區)啟動農村綜合改革,圍繞市場主體培育、土地市場建設、集體“三資”管理、公共基礎設施建管、信息和金融服務等6個方面開展試點。
《意見》提到,將在試點縣區構建農村集體“三資”新型經營實體。經濟實體(公司)股東為全體村民,村“兩委”為董事會,村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或村委會主任為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可公開選聘,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事會。此舉意味著,安徽農村將農村資產管理運營的新機制,未來將經確權評估的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營收益、各級政府美好鄉村建設資金、整村推進的土地收益等將成為公司資本金的主要來源,“市場”將取代“政府”成為推動農村改革的主要力量。
證券時報記者從安徽省政府相關部門了解到,本輪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主要工作任務被分解成24個部分,將由安徽省農業委員會、省國土資源廳、財政廳、發改委、金融辦等部門通力合作,協調完成。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認為,盡管安徽省政府出臺的意見中并未提及一些具體的操作細則,但其中充分體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精神。安徽本次出臺的政策正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釋放改革紅利的信號。上一輪農村土地改革從安徽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分產到戶”,本輪土地改革中農村土地將逐步“由分到合”,但其中的“合”,更有“合法”、“合規”之處,農民利益的成分將得到更多的保護。
杜曉山認為,安徽出臺本次方案中,一是通過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不變,農民土地仍歸屬農民集體所有,不至于使農民失去土地;二是耕地用途不可以隨意改變,確保農業安全;在上述“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通過確權、登記、頒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都可用來抵押融資、流通,能進一步支持“小農經濟”擴大生產規模,逐步發展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
杜曉山表示,允許農村集體建設土地上市流通,實現和城市土地價格“同地”、“同價”、“同權”,取消了農業集體土地需由政府征收、變更土地性質再掛牌出讓的環節,實際上減少了各級政府和商業資本對農民的層層“盤剝”,保護了農民利益。
安徽省農委經管處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證實,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要求,安徽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前期調研統計工作已經完成。但該負責人同時強調,安徽省將積極、穩妥的推進農村制度改革,控制改革的風險,三農問題復雜而艱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尚需時日。要做到不違背農民意愿、不下指標、不定任務、設計統一模式,更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
上述負責人建議,盡快修訂《農村土地承包法》,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條例》立法進程,把農村土地流轉納入法制化軌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