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4 00:51:37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發布,中國整體改革的宏觀全景圖已經展開,此次三中全會不僅影響中國未來十年,也必將全面地影響世界。
三中全會公報的亮點很多,但比較引人注目的有三個:一是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三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并在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悄然進入新的“拐點階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從經濟增長速度上看,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一個潛在經濟增長率7%~8%的中速增長時期。
其次,中國面臨的宏觀大環境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會出現變化。
再者,從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看,以三中全會為起點的中國新一輪改革將給中國帶來全局意義上的改革,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階段,特別是當中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
最后,從風險的角度看,近兩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滑落,風險也開始“水落石出”。
可以說,中國經濟既有周期性、結構性問題,更有體制性問題,生產力的發展呼喚新突破。從政府與市場資源配置角度看,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通過不斷地擴權,壓制市場成長的空間。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一樣增加了負外部性和摩擦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
一方面,政府過度干預,也不僅表現貨幣發行擴張需求,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了負債水平的升高。
另一方面,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也導致了宏觀投資效率的下降。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補貼,扭曲了要素市場價格,壓低投資成本,體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行為,大量增量資金投向投資驅動型領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及投資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從這個角度而言,新一輪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設計出比較高效率的制度供給,放松管制,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宏觀經濟效率,最終解放生產力。
三中全會的核心任務是 “跳出周期看結構,跳出短期看長期”,要在提高要素生產率上做文章,無論是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還是國企改革、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都是從“權力重新分配、資源重新配置”的角度出發,釋放增長活力。三中全會值得關注的是將以全面市場化改革為主線,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與此同時,政府自身的角色也發生著巨大轉變,政府必須承擔更大的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責任,中央政府要承擔起全國性、跨區域性事務方面的戰略規劃、方針政策、統籌協調、宏觀管理等方面的職責,政府、市場、社會更良性互動所創造的生產力空間將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紅利的根本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