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3-11-13 11:53:38
放開金融市場,降低金融機構準入門檻,不要過分神秘化金融行業,不要談金融風險色變,不要以此為借口拖延推遲金改是唯一出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內容豐富,任務艱巨,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筆者作為一個資深經濟研究者和金融工作者,認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突破口和關鍵在于降低準入門檻。
當前,我國金融業的主要問題在于金融資源相對壟斷在國有以及國有控股金融機構里,造成金融配置嚴重不公;金融資源價格實行政府管制,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價值規律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這就造成改革開放35年來,金融體系僵死,金融市場不活躍,從而制約了整個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抓住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有利時機,建立一個市場導向、高效而富有彈性的金融體系,支持轉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這才能既發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作用,又能夠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放開金融市場,降低金融機構準入門檻,不要過分神秘化金融行業,不要談金融風險色變,不要以此為借口拖延推遲金改是唯一出路。
銀行業改革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重頭戲,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營資本設立銀行,進入金融行業是當務之急。徹底放開民間資本自行設立商業銀行是金融體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通過放開金融市場準入,放開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在銅墻鐵壁、密不透風的正規金融體制上鑿出一個透氣孔,對傳統體制內金融主體以沖擊,使得傳統體制內金融感到些許危機,撼動正規金融壟斷獨霸國內金融市場地位的局面,從而倒逼、激活和改變中國至今還帶有濃重計劃經濟色彩的金融體制。
國有大行應為民間資本興辦銀行創造寬松環境。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要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整合業務,收縮戰線,撤并網點,精簡人員。給民營資本銀行騰出市場,讓渡出業務領域。然后,加大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力度和步伐,使得商業銀行逐步以民間資本和民營銀行為主導,徹底市場化配置金融資源,提高配置效率。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股國有大型銀行。
民間資本辦銀行一定要把創新型企業,能夠興辦創新型商業銀行作為破冰點。而不是把民營資本興辦銀行這個新事物仍然定位在傳統商業銀行的舊模式上。我們急需的是引領型、創新型、前瞻型、未來趨勢性的民營銀行,而不是陳舊落伍的傳統商業銀行。這一點需要監管部門有清醒認識,并將其作為興辦民營銀行的破冰點。
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機構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不能僅僅局限于進入小微金融領域。而應該鼓勵類似阿里巴巴集團的大型互聯網企業籌辦網絡民資銀行。這類電商企業植根、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率先興辦商業銀行不會偏離支持實體企業的方向,也不會出現把信貸資產用于支持內部關聯公司的關聯式交易風險。同時,其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經營分析模式,比傳統商業銀行在風險把控技術性上先進得多,管理上超前許多倍。
降低資本市場準入門檻,要深化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先進經驗,實行寬進嚴管的發行機制。從發行環節實質審核轉向信息披露。監管重點從行政性審批和保護金融機構,轉向防控風險為本和保護金融消費者。降低資本市場進入門檻,甚至取消發行審批制,同時,加大資本市場淘汰機制約束,使得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常態化。
降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降低信托公司、保險公司、融資性典當行、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準入門檻。
總之,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全方位、全面性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使得每一個金融行業單元都徹底消除壟斷、放開市場,我國金融市場不活躍都難,在激烈公平競爭格局下金融資源配置出現一點點不公都難,金融資源價格不下降都難。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引領下,能夠破除各種阻力、沖破各種藩籬,在金融改革上有大的突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