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10-23 08:59:35
編者按:四年前的今天,創業板正式開通。四年后的今天,一批創業板公司成為新興產業代表,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潮流。與正處于改革“深水區”的中國經濟一樣,資本市場也需要深化改革,升級換代。作為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創新驅動力量聚集的創業板,有必要將步子邁得更大一點,展現更迷人的風采。
創業板四年:新興產業占比超過88% 再融資大門即將洞開
截至2013年10月16日,創業板已有上市公司355家,總融資額2310.39億元,總市值達14605.51億元
四年前的今天,創業板正式開通,開辟了資本市場一個新的里程碑。四年來,創業板市場以其強大的活力,在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大背景下健康成長,并顯現出重要的戰略功能。雖然,創業板在成長過程中也存在業績變臉、高管套現等問題纏身,但是,對于一個四歲的幼兒來說,這些問題都是成長中的煩惱,隨著制度建設和監管機制的不斷完善終將逐一解決。
四年來,創業板市場規模快速擴大,行業、地域覆蓋面越來越廣,公司總體發展和業績保持平穩健康的勢頭。從市場規模看,截至2013年10月16日,創業板已有上市公司355家,總融資額2310.39億元,總市值達14605.51億元。從行業分布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具有顯著規模,共有197家,占創業板市場的55%,廣泛覆蓋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等。
助力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創業板,誕生于全球金融危機之際,成長于全球經濟衰退的危難之間。經過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地,為落實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年來,創業板市場始終把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市場化的篩選機制,形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創業板市場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創業板促進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創業投資行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小企業的金融生態環境,使中小企業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堅力量成為可能。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業板建設和監管工作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年來,創業板市場對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支持效果積極顯現。
首先,創業板市場進一步完善了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鏈條,提供了企業發展所急需的資金,許多上市前因資金瓶頸難以啟動的項目得以實施。
其次,創業板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促進作用逐步發揮。創業板推出后,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明確現階段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等九大領域,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高度一致。已上市企業中,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節能、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占比88.19%。
第三,創業板市場完善金融支持科技發展機制的作用初步顯現。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板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市場,創業板市場的推出豐富了投資的退出渠道,完善了金融支持科技發展的創新機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比重已經超過90%。
先行退市制度凈化市場空氣
退市制度和上市制度一道,構成了創業板市場的兩道重要門檻,這兩道門檻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質量。“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有進有出的市場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創業板市場的活力不僅來自于企業的創新成長,而且來自于市場的正常退市,這是創業板市場的生命之源,也正是投資于創業板市場的機會與風險所在。
2012年5月1日,在創業板推出兩年后退市制度正式實施。可以說,創業板退市制度的落地,打破了A股市場原有的“有進無出”的格局,一個“有進有出、吐故納新”的創業板市場初步形成。創業板退市制度在充當創業板“凈化器”的同時,也對改革完善主板退市制度發揮示范效應。
應該說過去中國證券市場并非沒有退市制度,現在“老三板”中也有幾十家從主板退市的公司股份在那里轉讓。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原來的退市制度標準比較松,特別是對于資產重組行為缺乏有效制約,因此總體上難以得到很好的實施。滬深股市已經運行了20多年,現在市場上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掛牌交易,而被退市的公司不到100家,這種情形顯然是不正常的。其后果之一就是使得一些本該退市的公司,通過資產重組的游戲又得以借尸還魂,以致在市場上助長了炒作績差股的不良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蔓延。
因此,通過制定嚴格的退市制度,規范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行為,倡導正確的投資理念,是完全必要的。在這方面創業板先走了一步。
與主板退市制度相比,創業板退市制度設計之初就更為嚴格,確立了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多元標準三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要點。直接退市制度的推出不僅可以杜絕殼資源惡性炒作現象,減少相關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而且,直接退市也讓上市公司多了個“緊箍咒”,有助于提升創業板的質量。
“ 這是鼓勵投資者持有好股,改變追逐"壞孩子"的投資理念。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創業板退市機制的建立將促進市場優勝劣汰,加大投機風險,鼓勵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再融資開閘箭在弦上
“我們期待創業板的再融資政策能夠明確。”一家已在創業板上市三年的企業高管在祝賀創業板四歲生日的同時也向記者表達了對再融資的渴望。
創業板目前已滿四年了,但再融資政策卻一直“只聞樓梯響”。其間雖有立思辰(300010)、藍色光標(300058)、網順科技等增發股權換取資產的預案放行,而萊美藥業(300006)也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融籌措資金,成為創業板曲線融資首例,但增發直接再融資的先例卻始終未突破。
2010年3月,創業板開板僅五個月后,時任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歐陽澤華便表示“創業板再融資相關辦法正在制訂”。同年10月,立思辰便拋出首例創業板增發收購案。而一年之后的2011年11月,藍色光標、順網科技(300113)、恒泰艾普(300157)也紛紛祭出增發股權換資產的項目。
就在創業板各家企業紛紛通過曲線融資的同時,監管層已經開始頻頻釋放出加速推進創業板再融資制度建設的信號。
今年1月初,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就曾表示,應同時推進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小額快速再融資。她指出,盡快推出小額快速再融資,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資金使用效率,避免資金閑置。
今年7月,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透露,創業板再融資相關制度前期調研,擬定工作已經準備比較充分,目前已經在走相關程序。證監會此前已將創業板再融資制度制定列入今年年度計劃,重點是強化信息披露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目標是適應中小企業特點,建立小額快速融資機制。
據了解,在目前的研究進程中,主要思路是創業板再融資主要采取“小、快、多”的原則,主要是簡化審批程序,能夠讓創業板公司快捷有效地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在具體的機制上則有可能采用“交易所審核,證監會相關部門備案”的方法,以提高這些公司的融資效率。
看來,在創業板開板四年時間的彼時,再融資大閘的拉開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
原文:http://stock.hexun.com/2013-10-23/158976826.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