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9-28 16:13:07
“銀行并不指望借電商業務本身生財,而是讓手中的龐大客戶群以及渠道資源升值?!被ヂ摼W資訊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說。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王曉潔)“全場包郵”“限時搶購”“超值回饋”……如今,這些電商慣用的促銷廣告語也“降臨”銀行的官網。截至目前,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都“跨界”做起了電商業務,在網上賣起了襪子、運動鞋、洗衣機和平板電腦。
如果盤點2013年中國銀行業的熱詞,“銀行電商”應當可以入選。業內人士認為,銀行試水電商,意在提升客戶資源與客戶數據的價值,謀求“大數據”紅利。
“銀行并不指望借電商業務本身生財,而是讓手中的龐大客戶群以及渠道資源升值。”互聯網資訊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說。
她表示,在互聯網時代,大量銀行客戶的購物、交易行為發生在網絡平臺,海量數據沉淀在網上,如果銀行主動經營電商,便能掌握這些數據,在此基礎上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可以說,銀行謀求的是“大數據”紅利。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龐秀生今年初曾表示,銀行布局電商,是希望基于電商數據分析市場需求、進而從中盈利,建行正在優化新的小微企業評級評分的系統模型,將線上交易數據融入模型之中。
據張萌觀察,銀行布局電商的意圖基本一致,即深耕客戶數據;運營模式則各不相同。
可以肯定的是,銀行電商之路并非坦途,興業銀行信用卡商城于8月31日關閉,信用卡分期付款平臺“億佰購物”也于今年6月申請破產,為銀行電商模式敲響了警鐘。
易觀國際分析師宋陽認為,銀行做電商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于資金力量雄厚、服務鏈條全面。但風險也不可小視,畢竟,電商已從“藍海”變為“紅海”,銀行脫穎而出遠非易事。
宋陽表示,銀行系電商至少面臨三大挑戰:首先,封閉體系下,客戶來源不足。不少銀行電商只面向持有其銀行卡的顧客,無異于自動屏蔽了大量潛在客戶源;其次,專業化欠缺,購物體驗差;第三,銀行舊有的管理機制面臨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電商行業競爭激烈,銀行要殺入這一市場必然不易,他建議,銀行應發揮專業特長,與已有電商開展“錯位競爭”。
“銀行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優勢,搭建財富管理電商平臺,尋找傳統電商不具備的優勢。”郭田勇表示,這條道路也符合銀行的發展方向,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銀行的贏利點必然要從存、貸、匯轉型為財富管理。他還建議,銀行可以與電商合作,取長補短,各取所需,未必自立門戶。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28/c_117548034.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