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9-11 11:25:15
“大約80%的中國城市未能在經濟增長、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和能力建設三方面達到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國際知名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與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作出的論述。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大連
“大約80%的中國城市未能在經濟增長、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和能力建設三方面達到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國際知名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與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作出的論述。這項共覆蓋73個樣本城市的研究認為,中等規模城市未來有望成為可持續發展生力軍,其實現協調轉型的潛力巨大。
埃森哲設計的“新資源經濟指數”作為國內首次將這種全方位、多維度指標體系應用于大范圍的樣本城市分析工具,將樣本城市分為“經濟發達型”、“傳統模式型”、“協調發展型”、“潛力發展型”四種類型。
被列入“傳統模式型”的25個城市,其經濟發展依賴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排放水平較高,經濟績效與環境效率均不理想,需極力避免“先發展、后治理”的粗放型發展。
研究報告把北京、天津兩個北方的超大城市與大部分環渤海及長三角城市列入“經濟發達型”,即經濟發達,但環境質量十分堪憂,需反思高速擴張帶來的擁擠、霧霾、缺水、垃圾等“大都市病”。而在其他千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中,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經濟績效、環境質量和環境效率均保持較好,它們與其他中等規模的城市歸屬16個“協調發展型”城市之列。
研究者發現,“潛力發展型”的城市有望成為在“新資源經濟”三個維度協調發展的生力軍。這些城市也屬于中等規模,特點是大多地處中西部、位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點開發區域、人口約100萬至300萬、人均GDP五萬至七萬元。它們不僅經濟發展潛力大,而且歷史包袱較輕,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脫鉤”的基礎較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