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3-08-26 09:58:52
中國政府不是為了消費而發債,而是一般都用于投資,債務最終都轉化成了資產。如果把這些負債和對應的資產聯系起來看,那么有相當多的負債是還得起的。
沈寅
中國政府不是為了消費而發債,而是一般都用于投資,債務最終都轉化成了資產。如果把這些負債和對應的資產聯系起來看,那么有相當多的負債是還得起的。但是,我們必須針對地方債進行體制機制和監管框架方面的調整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地方債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大挑戰。而且,國外也非常關注我國會不會發生債務危機。近期,審計署開始對地方債進行全面摸底調查,這有助于了解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系統性風險和結構性風險,非常符合社會期待。
雖然中國地方債務規模還有待于進一步摸查。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現在沒有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近年來,多國爆發出地方債務危機或者主權債務危機,使得國際上對于債務問題格外敏感。但是,我們要清楚,中國的地方債和國外的政府債務的確有所區別。
區別在于中國政府不是為了消費而發債。很多發生政府債務危機的國家,他們發債多數是為了支付公務員工資、養老金等開支,錢借來就花掉,不產生經濟效益,屬于消費型債務。
目前中國政府發債,一般都用于投資,屬于建設型債務,比如修高鐵、高速公路、水利設施,債務最終都轉化成了資產。如果把中國這些負債和對應的資產聯系起來看,那么有相當多的負債是還得起的。
建設型的債務和消費型的債務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見,中國現在沒有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但是,地方債問題的確是很大的挑戰。如果任其泛濫發展,也有可能釀成大禍。我們必須針對地方債進行體制機制和監管框架方面的調整。
當前地方債涉及幾個大問題。第一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沒有劃清。地方債發行屢禁不止,就是因為地方政府角色越位,政府做了一些本不屬于政府干的事。
第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的責任對應關系失衡。地方政府干的事多,收的錢少,這當中就存在巨大的缺口。地方政府要么能把事權放掉,要么在財權分配上獲得更多傾斜,否則很難抑制地方政府通過各種形式發債的沖動。
第三是金融功能和財政功能沒有分清。地方上,財政的事情和金融的事情,常常混雜在一起。其實,必須要區別開來,該財政的事,用財政的錢,該金融的事,用金融的錢。
未來,如果我們能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各自責任的邊界、財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的邊界,那么,很好地解決地方債問題是可以期待的。
原文鏈接 :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3082600000563.s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