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1:31:3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中國經濟格局正面臨新一輪全面調整。
新一屆政府走馬上任之后,在以城鎮化為抓手的改革中,涉及行政體制、稅制和戶籍等領域的全面改革正伺機待發。
在強調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將在國際處于何種地位?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哪里?哪些行業將冉冉升起?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永軍和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
中國轉型:
從世界工廠至世界市場
NBD:中國希望將經濟發展模式從出口導向型轉為消費內需型。這種轉變會帶來什么影響?
張永軍:內需更多的是擴大消費。中國原來是世界工廠,未來向消費內需型轉變之后,將從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變成主要的消費國,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可能第三產業會占主導地位,中國的物流業和商貿服務業會變得特別重要。未來國內市場消費將會驅動經濟增長。
NBD:中國目前的企業結構是房地產和能源等資本密集型企業打頭陣,未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張永軍:中國未來需要大型的商貿企業,比如美國沃爾瑪這樣的企業。此外,我國的物流成本很高,未來也亟待改變。現在我國物流占GDP的18%左右,美國現在是8%左右。
李晶:中國經濟現在分兩部分,一部分發展很快,另一部分發展很慢,就是異速增長。比如重工業行業現在比較困難,產能過剩,而現代服務行業展示出非常強勁的增長潛力。
多輪驅動:
改革紅利待加速釋放
NBD:中國經濟轉型的推動力在哪里?
張永軍:盡管中國目前面臨人口紅利減弱、收入差距擴大、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增加等挑戰,但在工業化、城鎮化、消費潛力、區域經濟結構差異和人力資本形成方面仍有一定的優勢。
城鎮化會是一個重要推動力,會創造出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這個過程中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和二三產業,也會有大量的人員轉移。從供給和需求量來說,城鎮化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另外,我們還要加快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并需要推動經濟增長由生產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李晶:現在中國的經濟多靠投資拉動,轉型到消費服務行業拉動的經濟模式還需要一段時間。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容忍偏低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在短期之內不會出臺新的政策來刺激經濟,中長期來看對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
經濟換擋:
區域和行業熱土生變
NBD:我國未來區域格局將會如何演變?
張永軍: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產業的輕度轉移,就可以帶來效率的提高,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中國的內需。
NBD:中國經濟轉型中,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前景如何?
李晶:最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在未來5~10年會取代重工業和投資,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亮點。我們看好幾個服務行業,一是電子商務,二是現代物流,三是旅行和娛樂行業,四是公共服務行業。此外,我們比較看好創新和戰略新興行業。2012年,這個行業研發投資總量達到1萬億元,占去年GDP的2%左右,未來投入會越來越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