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4 01:22:0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群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群 發自北京
近日有消息稱,摩根士丹利正在謀求中投公司投資其旗下房地產基金。
雖然中投公司2012年年報尚未披露,但中投副總經理梁驤在今年3月表示,中投公司去年的海外投資回報率為10.65%。2007年成立以來,中投公司的累計海外投資回報率在5%以上。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2年全球投資環境對中投海外投資有利,但中投公司的投資風格不是特別顯著,其投資涉及油氣、水務、船運等行業。此外,因中投公司投資偏向于資源和能源類股權,去年中至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或將對中投今年的盈利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專家稱上半年虧損可能性大
據了解,目前中投公司資產總規模近5000億美元,其中境外投資組合近2000億美元,自2011年起,已實現實質性的滿倉運作。雖然2012年年報尚未公布,不過此前中投副總經理梁驤曾透露,中投去年境外投資收益率為10.65%,自成立起計海外投資回報率在5%以上。
趙慶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投公司成立至今,人民幣累計升值約20%,5%的年化投資收益率可能是這期間主權財富基金收益率的中值。
中國是近年來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自2009年以來,中投在海外一直以投資能源和自然資源資產為主,但從去年年中至今,大宗商品價格一直呈下跌趨勢,趙慶明認為,“今年上半年,中投業績有可能受影響。”
“過去幾年,中投重點投資的有色、金融、能源等領域價格較高。如果中國進入中低速發展期,能源資源類需求必將下降,這將影響中投今后數年的投資收益。”趙慶明稱。
“近期有所損失是必然的,今年上半年賬面虧損的可能性很大。”華創期貨研究所所長隆長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已經投進去的開工項目,必定要繼續投,等經濟恢復后,資源類價格必會上漲。資源投資是長周期性,中投最終是否在大宗商品方面獲利,目前還不好判斷。”
國際投資環境掣肘
由于中投公司定位為長期投資者,自2011年初,中投將投資周期延長至十年,因此不太適合用短周期去評估。
“中投大都是股權投資,對于中投海外的PE,不能因短期價格波動就認為受損或受益。”隆長軍稱。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鄭知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投作為主權財富基金,肩負著實行國家戰略規劃的義務,進行海外股權類投資可有效擴充外匯儲備的投資途徑,但對外投資的門檻、國外保護性政策的限制等可能是中投的主要阻礙因素。
對于國際投資環境,中投多位高管在公眾場合已曾呼吁過多次。
今年4月初,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表示,金融危機期間,中投公司在美國還算受歡迎,但之后美國就讓該公司“走開”。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無法選擇投資環境,但可以在投資環境中生存找機會,面臨同樣的海外環境,其他很多金融投資機構都在盈利,源于很好的機制和高端的技術,并且面對海外市場有長期的規劃。
“雖然中投投資周期為十年,但更需要投資機構的判斷能力,雖然中投引進了不少人才,但有人才還要有機制,在很好的機制里,人才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譚雅玲稱。
投資風格不明顯
雖然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已履新財政部部長 (中投網站顯示董事長仍為樓繼偉),監事長李曉鵬也已在中投任職,但繼任的中投董事長仍在物色之中,至今尚未公布具體人選。
樓繼偉在2013亞洲金融論壇現場表示:“中投作為長期的財務投資者,追求風險補償后的回報,分散風險的一個辦法就是不看好任何一個行業,就是把投資分散到各個行業去。”
“由此可見,中投投資風格不明顯,涉及很多區域,如北美、歐洲、亞非拉等市場;很多行業,如能源、基礎設施、金融等。”趙慶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風格不是短期內能形成的,中投一出生便是巨人,沒有經歷成長,也未如淡馬錫等國家主權基金形成一定的企業文化。
今年4月7日,高西慶在博鰲論壇表示,中投的投資理念并未改變,未來的投資策略仍會延續最新年報披露的投資思路。
據中投的最新年報,即2011年報披露,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業務主要包括金融產品組合投資和直接投資兩大類,在公開市場股票和債券等傳統金融資產和對沖基金、大宗商品、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非傳統金融資產之間進行平衡投資。作為長期機構投資者,中投公司注重發揮長期投資的優勢,按照資產配置方案逐漸增加對泛行業直投、泛行業私募股權、資源能源、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長期資產投資。
“中投生不逢時,2007年成立便遭遇高門檻,買什么都貴。”趙慶明稱,“現在回頭來看,自2004年中國五大國有銀行上市是國際上股權投資的最后一波機會,錯過之后,機會至今仍未再現。2000年之前,很多股權都很便宜,簡直是白菜價,2007年之后價格又幾乎是天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