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7 01:51:3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四個城市先行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試點。當時,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稱之為“一個偉大的跨越”。
如今,4年已過去,人民幣跨境結算現狀如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對深圳地區的進出口企業進行了調查,企業普遍反映如果用人民幣結算,能夠抵抗匯兌風險,但是目前大部分交易仍用美元結算。
另外,雖然有消息指出,廣東省于2012年下半年已經開始試行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允許內地居民以個人名義進行人民幣匯款,而無需轉換美元再匯款。
但深圳地區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客戶經理均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仍然只能用港幣匯款到香港,總額為5萬美元等值港幣。
同時,深圳地區多家企業也表示,目前還不了解個人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相關情況。
企業稱不了解人民幣跨境業務
2009年,國務院決定在廣東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試點后的4個月里,結算金額并不多。截至當年8月31日,廣東四個試點地區累計發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63筆,結算總金額僅4809.58萬元,處于 “慢熱”狀態。
深圳地區日本瑞穗銀行一位相關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行目前通過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流入的人民幣不是很多,仍以外幣為主。目前,國家允許企業用人民幣到國外進口,該行的客戶這塊業務比較多。
“我們駐外的一些分公司銷售人員都希望用人民幣結算,因為客戶分期付款的話,用美元結算匯率風險就很大,特別是有的客戶是年終結算,匯兌損失就更大了。”深圳一家電子元件進出口企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稱,其企業如果用香港賬戶結算就使用美元,如果用內地賬戶結算就用人民幣,目前并沒有太多限制。
去年全年,中國境內70余家金融機構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2.94萬億元,同比增長41.4%,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8.4%。
雖然經過4年的發展,外貿跨境人民幣結算已有所成效,但記者了解到,深圳地區的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卻仍無起色。深圳地區的中國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個人仍然只能用港幣匯款到香港,總額為5萬美元等值港幣。
此外,深圳地區多家企業均對記者表示,目前不了解個人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相關事宜。
電商個人人民幣結算需求大
上述電子元件進出口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在海外賬戶存有人民幣,因此大部分交易還得用美元進行。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人民幣不能大量走出國門,企業始終難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但是,如果人民幣大量走出國門,其他國家通過持有大量人民幣來控制中國經濟的可能性也令人擔心。”上述人士指出。
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強5月16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在海外使用不多,所以人民幣的國際化,從現在看來突破不大。
“如果匯率是市場化的,外貿企業具有通過一定的市場化財務手段控制匯率風險的能力。如果到達了這種狀態,企業對外匯的波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敏感。”魏強表示。
記者了解到,國內的電商個人人民幣結算需求較大,目前電商的進出口大部分靠包裹來進行,不通過海關集裝箱等主流途徑,因此也產生了巨大的物流成本。
“很多訂單都在網上發貨,是通過個人郵件發出去,沒有報關,外匯也收不到。我本人覺得,這個實際上可能比較混亂。”魏強對記者表示。
魏強指出:“我對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外匯制度分開的改革是不看好的。跨境稅收、海關監管、物流、金融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管理層應該從主流外貿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