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流動性陷阱與產能過剩并存

2013-04-23 01:16:57

從目前來看,全球經濟面臨著貨幣“流動性陷阱”和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并存的困境。

文/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研究員 范為

次貸危機至如今已5年有余,美國經濟復蘇仍步履蹣跚,歐元區深陷債務危機且經濟衰退,而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的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遭遇集體減速。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已是一個普遍難題。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把2013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從3.5%下調至3.3%。

為何各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仍不能有效地刺激需求,提振全球經濟?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于全球性產能過剩猶存。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需求不足進一步惡化了這一問題,企業持續去杠桿化,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從目前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產能利用情況來看,產能利用率普遍不足80%,其中美國全部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為78.48%,歐元區17國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為76.50%。中國沒有披露產能利用數據,但我們根據模型測算,其產能利用率應該更低,大致70%左右。

過去,著名經濟學家Roubini曾預言:受到需求疲弱及產能過剩雙重夾擊,美國房屋、消費者耐用品及商品等數據將難有好轉,甚至導致未來3年陷入通縮;同時,因中國等新興市場過度投資,而國內需求并未提振,全球經濟產能過剩將更為嚴重。

的確,如今“通縮魅影”猶在。在美聯儲及其他各國央行“量化寬松”的對沖下,通縮不體現在資產價格的下行(甚至可能是資產價格的上行),而是體現在全球經濟在產能過剩與需求疲軟的雙重打擊下,“雞肋型”經濟持續很長時間,即“不死不活、不好不壞”。

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問題,注定是后危機時代各個經濟體面臨的長期挑戰。短期“去庫存”、中期“去產能”應該是危機后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擴大需求。所謂需求創造供給,只有需求的擴張才能改善“總供給-總需求”的失衡,從而改善企業的盈利。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減小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提振企業、居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加速貨幣流通速度,從而使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轉變為真實的需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大的問題是結構調整問題,包括改變對發達國家外需的依賴,更多依靠內生增長,并改善貧富分化的問題,以改善消費需求。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過度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讓發展中國家飽嘗了“高增長”的快感。當外需不振打壓出口,過度投資加劇經濟失衡,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的時候,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二是消滅過剩產能。不能有效消化的產能過剩既會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和通貨緊縮壓力,同時也意味著稀缺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必須逐步消滅過剩的產能。上世紀20年代末期的大蕭條,最后的處理方式就是將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中國紡織工業90年代也有壓產的先例。盡管有些殘酷,但的確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有效方法。

三是減少貿易壁壘,繼續推進全球化,通過全球的兼并收購實現全球產業結構的再平衡。歐美等國不應再通過技術壁壘等方式保護自己的企業,阻止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從短期而言,貿易保護主義雖有助于保護本國企業,減弱本國的供給-需求失衡問題;但長期而言,這并不利于消滅全球的產能過剩問題,最終還是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增長。

從目前來看,全球經濟面臨著貨幣“流動性陷阱”和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并存的困境。貨幣的發行并能有效激發需求,而必須通過全球經濟結構的再平衡才能解決本輪經濟危機,因為本輪危機并非周期性危機,而是結構性危機。

在結構性危機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之前,產能過剩誘發全球通縮,并非危言聳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手机版 | 亚洲国产AV日韩AV二区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亚洲性色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