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3-04-01 09:30:11
除了經濟效益不佳,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軍也承認,該景區在規劃時即處于“灰色地帶”。
聽李軍介紹,阿房宮景區是上世紀90年代規劃設計的,當時的文物保護只對遺址本體進行保護。“當時全國興起主題公園熱,農民企業家雷應魁成立了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在遺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護區上租了680畝地,建立了這個歷史公園式景區。”
不過到了2005年,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第十五屆世界大會在西安召開,提出了國際上最新的文物保護理念:不但要保護好古跡遺址,更要保護它的生存環境。李軍認為,“時代變了,要求也變了,阿房宮作為國家級100處大遺址之一,現在要申遺、要建設成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就必須重新按規建設。”
既然原景區投入這么大,能不能依靠整理改造,通過“再利用”的方式融進大遺址公園呢?
“這可不行,因為和國家文物局制定的遺址保護規劃方案有沖突。”李軍說,景區處于限高8米的建設控制區,但現有的建筑超過30米,且位于遺址正南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與南山之間應該有個視覺通廊,因此遺址公園的規劃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宮南北通視,現有的公園景觀必須拆除。
眼看本月底就要把公園停營移交,雷應魁很不舍得,“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建設的”。但他也坦言,從大方面來考慮,這是必走的路。“小項目服從大規劃,就希望拆除后管委會能給公司重新劃一塊地,讓企業轉型,解決后續發展。”對此,李軍也表示目前正在請有資歷的第三方評價公司對地面附著物進行評估,給予適當補償。
建之啟示
新建遺址公園須解決文保與商業難題,不重蹈“短命”覆轍
運營13年終遭拆除,巨大投資化為泡影,阿房宮景區的“短命”令人唏噓。當年建景區時,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資做項目,開發商想通過旅游業謀求經濟效益,當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環境。但經濟發展和現實需求,終究與文物保護發生了沖突。
這樣的碰撞,不只發生在阿房宮。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擁有大量文物和古遺跡,尤其是規模龐大的周秦漢唐四大古都遺址更令人艷羨。不過,由于這些古老遺址以土木結構為主體,易破壞難考查,同時地域大占地廣,使大片迫切需要經濟發展的土地無法安排大型建設和市政工程,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交鋒”關系。
如今,阿房宮遺址上又要破土動工,商業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難題再次擺在眼前。“從2004年起就請陜西省文物局下屬的文化遺產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編制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由于中國社科院考古工作的持續進展和當初秦人建成阿房宮與否的爭議,直到2012年初才基本完成。”李軍說。
據介紹,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決定采用城市公園和遺址保護相結合的方法,計劃3年內建成2.3平方公里的考古遺址公園,完整保護古跡并免費對市民開放。同時,在外圍共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宮人文旅游區,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服務業、高端地產等來拉動經濟。
為了不再重蹈阿房宮景區的“短命”覆轍,去年管委會還首創“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前期研究”和“國內外遺址公園比較”,在慎重的調研基礎上才正式啟動具體規劃。“就為提高遺址公園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讓它更長壽。”李軍強調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