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3-03-27 01:39:36
在限三公消費、反腐的背景下,他們普遍認為白酒行業已經進入了至少長達3~4年的調整期。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昊 楊維波
趨勢篇
白酒結構性過剩成定局 倒逼酒企戰略調整
每經記者 張昊 楊維波
在對貴州仁懷、四川宜賓、瀘州、古藺及二郎前后持續數月的調查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種渠道與當地白酒上市公司、普通酒廠高管及一線員工、各大經銷商和當地政府部門、酒業協會人士進行了深入交談。在限三公消費、反腐的背景下,他們普遍認為白酒行業已經進入了至少長達3~4年的調整期。
但記者發現,在上述白酒“金三角地區”(仁懷、瀘州、宜賓),有的酒廠在富余產能還未完全釋放的情況下,新增產能還在不斷上馬。由于與下游消費不匹配,上游產能堰塞湖雛形初現,產能的結構性過剩已成定局。一旦白酒行業消費萎縮的趨勢形成,價格下跌的預期強化,上游的堰塞湖就將面臨風險。
行業景氣高峰已過 價格中樞面臨重估
庫存統計數據顯示,白酒行業庫存量正逐季增多,且增長速度加快,2012年第四季度庫存的增幅達到20%,創下近12年來的最大增幅,反映出行業已經供過于求。
然而更為嚴重的是,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研,2013年起整個白酒“金三角”地區的白酒產能還將呈跨越式增長,此外國內其他白酒產區,如山西、安徽、江蘇等也在大舉擴充產能。從規劃和各廠家擴產的量看,幾乎都是成倍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貴州仁懷、四川瀘州調研期間,大家對新增產能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觀點,即回歸到白酒的時間屬性:年份越高,價值越高。
比如瀘州某基酒廠老板表示,白酒“金三角”區域的土壤、水、氣候、活性菌都適合糧食酒的釀造,中國很多地方的基酒都是來自這些地方。糧食酒的釀造量和賣出量是兩回事,如果市場消費萎縮明顯,那么生產出來的基酒可先存放幾年,放的時間越長,酒質越好,價格越高。酒質好了,不愁外地的大廠不來買。
瀘州市商務局酒類發展科科長殷國兵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對于高端白酒而言,只要還沒有進入灌裝線,基酒存放的時間越長,價值就越高。一方面,高檔白酒是一種稀缺資源,基酒里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能夠成為高檔酒,它是優中選優,這種屬性決定了它供應的稀缺;另一方面,高端廠商也在控制供應量,讓市場消化存量,達到保價的效果。”
按照時間越久、價值越高的說法,產能的躍進可以對應到未來的年份進行釋放。但是,在下游需求下滑的背景下,白酒年份增值的固有屬性還成立嗎?
對此,東興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劉家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品酒價格下跌,基酒價格也會下跌。時間久、酒品自然熟化,品質口感變好是正常的,但并不是說可以脫離正常且合理的價格。
如果未來整個市場的基酒產量越來越大,庫存越來越多,這些產能的釋放會不會沖擊市場價格呢?
中國酒類協會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釀造能力的放大,并不一定意味著產量就一定放大。市場是唯一的決定因素,關鍵要看到時候消費者接不接受。如果低價位的酒生產得多,意味著發酵期縮短,那么產量肯定會增加。但是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喝好酒是未來的方向。對企業來說,釀好酒意味著貯存期延長,這樣產量不一定會放得很大。”
不過劉家偉表示,“價格重心整體大幅下移是趨勢所向,未來高端酒終端價降幅應該會比較大。”
結構性過剩 勾兌酒首當其沖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游。白酒行業的裸泳者,就是“食用酒精勾兌酒”。
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研中,業內人士認為,白酒行業產能大幅擴張導致的行業過剩,準確地說是結構性過剩。而食用酒精勾兌酒就是白酒結構性過剩最大的一塊。
所謂食用酒精勾兌酒,也叫做新型工藝白酒,是固液結合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的統稱。這種酒是采用食用酒精為主要原料勾兌而成的白酒。而與新型工藝白酒相對應的是傳統工藝白酒,這種酒采用純糧固態發酵而成,產量低,生產周期長。
殷國兵表示:“如果只算優質純糧酒,全國產能并不存在過剩。但如果算上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未來白酒產能的確有過剩之憂。”
“其實,我們市面上能喝到的大部分低檔成品酒,都是食用酒精勾兌酒,不過這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知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在1999年曾表示,“市場上近70%的白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的新工藝白酒”,當時這個數據引起了軒然大波。
“酒精勾兌”這個詞在普通消費者看來像一個貶義詞,因為消費者總是將它與工業酒精等同。但對于業內人士而言,勾兌其實是個中性詞,新型白酒是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
“勾兌”似乎總能成為白酒企業的命門。2012年,古井貢酒中報中,一條采購4551萬元食用酒精的信息將古井貢酒推向了風口浪尖。有媒體將之曝光放大后,“酒精勾兌”又一次成為消費者不信任白酒企業的理由。
其實,對于業內人士而言,低端酒使用食用酒精勾兌是一項使用了幾十年的技術。由于糧食缺乏,1959年國家把“酒精兌制白酒”項目列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自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便開始用優質酒精為原料生產普通白酒。
對于傳統工藝白酒和新型工藝白酒成本的差別,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致算了這么一筆賬:按照最差的濃香型基酒每噸1萬元的價格計算,傳統工藝白酒每500ml基礎成本至少在5元左右,再加上調制、灌裝、包裝,一瓶500毫升的糧食白酒生產成本至少在10元以上,在超市的售價至少在17~18元。如果稍微好點的基酒,成本要2萬~3萬元/噸,加上這期間的儲存成本,生產一瓶酒的成本至少要25元,超市的售價要40元以上。價格在10元左右的低檔白酒,不可能是用純糧食基酒釀造的。
相比濃香型白酒,純糧醬香型白酒釀造成本更高。仁懷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醬香酒的中低端產品競爭不過濃香,因為成本太高。年份短點的成本要25元/500ml,加上包裝和生產,一瓶酒至少要50多元的成本,出廠價60多元,再經過各級經銷商、零售商,最后到超市,標價就達到100多元了。”
目前,關于酒精勾兌白酒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尚沒有詳實的數據。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2012年全國1153萬千升白酒總產量中,至少有六成是新型工藝白酒。
殷國兵認為:“未來幾年,全國白酒最終會形成一種結構性過剩,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的低端酒將遭到消費者的拋棄,而優質純糧酒競爭力會越來越強。”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消費者對于勾兌白酒始終存在恐懼,隨著未來消費認知的提高,以及消費水平的提升,未來酒精勾兌白酒將面臨嚴重的結構性過剩危機。
價格理性回歸 調整或持續數年
東方酒業副總李俊飛告訴記者,白酒行業景氣度頂峰已經過去,高端白酒價格將理性回歸。
“以前大部分就是炒概念。”李俊飛稱,比如有些酒廠宣稱其有兩百年的窖池,但窖池與酒的價格又有多大的聯系呢?這完全就是一個概念,并沒有真實的附加值。就像衣服,不能說這件衣服是幾千年的縫紉機縫出來的就好些。因此,此前國內白酒大部分品牌是概念營銷。
李俊飛認為,前幾年國內經濟環境好,消費旺盛。但是現在限“三公”消費,加上白酒塑化劑的影響,導致整個白酒市場疲軟,消費者的選擇也將趨于理性,先前虛高的價格必然會回落。
李俊飛告訴記者,就自己的酒廠而言,售價超過1000元的產品走量變少了,醬香白酒理性價位900元就算高端,600~700元屬中端,300~400元就算中低端。
仁懷五星酒廠負責采購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醬香型白酒一般要儲藏3年,當前賣的是3年前的產能,目前企業還在擴產,但這些產能是否對行業帶來壓力,現在還看不出來。如果現在白酒行業挺過去,那么3~4年后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從2013年的情況看,整個白酒行業確實不容樂觀。
“價格的調整不可能直上直下,前幾年是直線飆升,現在價格掉下來,將逐漸走曲線,這樣的調整態勢估計要持續3年以上。”李俊飛表示,三公消費這塊市場已經被壓縮了,各大酒企只能公平競爭。
殷國兵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這一波白酒價格下跌主要是高端酒價格下跌,我們理解的是名酒價格的理性回歸。前幾年價格暴漲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需求旺盛、渠道囤貨、廠家提價等。前幾年白酒行業都是看漲的預期,在這樣的預期下,流通環節存在不少囤貨現象,如家庭囤貨、禮品店囤貨等。而當前白酒行業已經由看漲預期變成了看跌的預期,買漲不買跌的心態將影響購買量。除了需求疲軟外,前兩年市場中投機性囤積的白酒集中上市,造成短期供求失衡,也導致了價格的快速下跌。”
殷國兵表示,目前中低端白酒銷量特別好,從今年1月份的數據來看,中小企業的低端品牌,像潭酒等零售價格低于100元的產品銷量有翻番的增長。我們認為行業有2~3年的調整期限,未來幾年會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估計年均增長20%左右。”
“香餑餑是炒起來的,變成燙手山芋是一種回歸,白酒是特殊消費品,不是必需品,稀缺性是暫時的,所以不適合炒成昂貴的奢侈品,更不可能當做長期保值的投資品。”東興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師劉家偉告訴記者,價格泡沫、需求泡沫、銷量泡沫、心理預期泡沫、市值泡沫等需要時間去擠掉。只有擠掉泡沫,整個白酒產業才會更健康。
行業面臨洗牌 企業戰略調整在即
李俊飛表示,在白酒行業調整期,企業要做的事就是轉變思路,苦練內功,從基酒的品質上下功夫,即釀好基酒。
“政務消費已經走不通了,企業要堅持下去必定是死路一條。在行業調整期,像茅臺這樣的酒企必須轉型,不然未來的發展前途渺茫。”李俊飛稱,決策上,茅臺必須砍掉一部分貼牌產品,真正把自己的戰略品牌做好;其次價格要回歸理性;再次,價格下來,質量保持原樣,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專門去搞營銷,與其余的企業平等競爭。
實際上,茅臺的這一轉型在營銷方面已經開始顯現。比如在商超渠道,已經可以看見53度飛天茅臺的身影。
“當然上述僅是對茅臺的猜測。”李俊飛告訴記者,總的來說,市場疲軟期,企業應該抓好基酒的品質建設,釀造高品質的酒,品質做起來了,即便2013~2014年白酒市場疲軟,2014年后也能在市場宣傳開來。這個時候企業前期的戰略儲備就發揮作用了。
前述瀘州酒廠老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市場消費量萎縮明顯,那么生產出來后可以先存放幾年,放時間越長,酒質越好。因此在當前白酒行業寒冬期,企業最好的辦法就是釀造好酒。
此外,該老板也表示,各大酒廠都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一般都可以扛過3年,如果未來3年白酒消費市場確實萎縮厲害,那么不排除有一些資金鏈跟不上的企業會被收購。
酒類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白酒生產企業即將面臨產能過剩危機,那時將是行業進一步洗牌的機會。優勢企業如果抓住機會,苦練內功,可以趁這次洗牌機會做強做大;不過,一些中小企業遭遇市場淘汰是肯定的事情。
瀘州某基酒廠商老板表示:“2~3年就可以看到,一些資金實力、釀酒技術不佳的企業倒閉,那時將是行業兼并的好機會。”
瀘州老窖董秘曾穎也透露,目前還沒有出現較好的收購標的,不過會隨時關注相關機會。
“在白酒行業這一輪調整期,高端白酒要逐漸開發中低端客戶,換言之就是要調整結構。”某券商行業分析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白酒行業而言,高端白酒可以提升影響力,中端白酒是盈利保障,低端白酒用來占領市場。茅臺、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等酒企可以控制高端產品的量,將重點放在中端產品的提升上,這對彌補高端市場下滑有較大幫助。
從當前的市場看,五糧液似乎已經在開始這樣的轉變。
日前,五糧液集團有消息稱,公司要將營銷渠道向中低端拓展,且目標指向婚宴和家宴市場。公司的新聞發言人也對外表示,“這是我們營銷策略的一種調整,也是我們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和市場競爭的一種方式。以前公司的高端白酒產品只占所有產量的20%,但利潤卻占60%以上。從現在開始,五糧液會加大對中高、中低端品牌進行投入,適應市場的變化。”
另外,也有券商人士表示,白酒的龍頭公司應該改變限量保價策略,實施“敞量順價”策略,借此提升當期的銷售,且未來還能夠釋放越來越大的新增產能。而在銷售渠道方面,如果能做到渠道扁平化,下沉到縣級市場,做到直供大型賣場,擴大網店和出口銷售,仍有可能在本輪競爭格局中脫穎而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