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3-03-26 08:53:35
疑團未消的澄清公告/
3月1日,勤上光電的一則公告并沒有引起投資人太多的關注。
這是一則長達5頁的澄清公告,是針對一周前某媒體刊發的報道進行的公開回應。公告稱,該“報道內容及結論與事實完全不符,故意堆砌和拼湊材料來惡意中傷,已嚴重損害了本公司的信譽,本公司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檢索出了這篇并不太長的原始報道,該報道刊發于2月25日,里面提出了對勤上光電造假上市的懷疑。比如文中提及 “勤上光電通過其控制的公司廣東品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的巨額采購來輸送利潤,虛增2011年上半年的業績,實現了2011年底的成功上市。勤上光電在招股書中對品尚光電為其完全可以控制的公司的事實只字未提。”
此外,該報道還引用了《梅州日報》關于“廣東品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廣東LED應用領域領軍企業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在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投資的集研發、生產及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力爭三年內實現上市目標。”《南方日報》關于 “國內LED業界頂尖的企業勤上光電最近斥資6億元在園區設立廣東品尚光電股份公司,生產國內一流、本公司最高端的8大類LED產品。”的報道內容。
但3月1日,勤上光電就專門針對這篇報道發出了上述澄清公告。在這則公告里,勤上光電對所有的質疑與指責均予以推翻。
比如,勤上光電回應稱,“本公司及控股股東東莞勤上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李旭亮先生、溫琦女士,以及本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品尚光電均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勤上光電僅向品尚光電提供產品、技術、工程解決方案以及相關商務支持實現銷售,但并未對品尚光電進行出資或占股。綜上,品尚光電并非本公司投資或控制的企業,也與本公司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該報道內容與事實不符。”
那么,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大客戶變動異常頻繁/
招股書透露的信息顯示,2008年,勤上光電的前五大內銷客戶分別為石排鎮路燈管理所、晶湛節能、芭頓照明、中山市建設局火炬高技術開發區分局、東莞市常平鎮市政重點工程辦公室;2009年則是深圳航天歐華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日新照明有限公司、安徽省高等級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深圳中遠威節能照明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地產經營管理公司;2010年又變成北京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深圳市航天歐華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品尚光電、深圳市京基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民政局;2011年上半年則是品尚光電、湖南六建機電安裝有限公司、吉林省公主嶺市城市管理執法局、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地鐵龍崗西沿線項目部、廣東宏泰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顯然,仔細梳理上述勤上光電的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內銷大客戶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這些客戶一般只會出現一次。比如晶湛節能和芭頓照明出現在勤上光電2008年內銷前五大客戶名單中,但隨后內銷大客戶中便沒有它們的名字。
2008年的內銷前五名客戶沒有一家出現在2009年前五大客戶名單上。而2009年和2010年的內銷大客戶名單也有很大差異,除了一家叫深圳航天歐華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外,這兩個年度的客戶再也無重合。即便是深圳航天歐華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其從勤上光電采購產品的額度波動也相當大,比如2009年為3759.07萬元,排在內銷客戶第一位,但2010年就只有1811.15萬元。2011年上半年,情況依然如此,除了品尚光電外,其他四大內銷大客戶和2010年比較,又是不同的公司。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般而言,公司的大客戶會具有一定穩定性,而勤上光電大客戶變動卻非常頻繁。
焦點客戶
神秘的品尚光電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持續多天,兩赴梅州的調查中,發現真相并非如此簡單。
2月27日,經過多方打聽,記者在梅州市畬江鎮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中找到了品尚光電。
現場未見生產跡象
出乎意料的是,這家公司遠沒有記者想象的大。一棟四層高的樓里,記者僅見到一個中年男子坐在前臺。記者繞著該樓走了一圈,沒有聽到機器聲,也沒有其他工人的身影,透過二樓玻璃窗戶,隱約能看到一些包裝箱,但無法判斷里面是否有貨物。午后的陽光灑在墻壁上,整個公司顯得異常寧靜。
該男子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做全套 (LED產品),老板有很多分廠。記者問他們公司跟勤上光電是不是一家,他予以否認。
記者前往梅州市工商局試圖查閱該公司的檔案資料遭拒,但基本注冊資料顯示,品尚光電成立于2010年10月8日,注冊地址為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畬江鎮廣州 (梅州)產業轉移園內。最新的法定代表人為李衡新,注冊資本為1億元,實收資本為2000萬元,3名股東分別是朱江、姚勇以及楊浩成,股份比例是55%、41%和4%,聯系人則為黃燦光。
成立17天后簽巨額訂單
從最新的股權結構上看,品尚光電由幾個自然人出資,確實并非由勤上光電直接控制。
但勤上光電招股書透露,2010年10月25日,該公司便同勤上光電簽署了過億元的產品買賣合同,為勤上光電當年內銷第三大客戶。2011年上半年,品尚光電又成為勤上光電內銷第一大客戶。
在品尚光電成立僅17天后就敢與勤上光電簽署巨額合同,這家公司有何能耐?
實際上,從一開始,外界對勤上光電與品尚光電之間關系的質疑聲就從未間斷。2011年底勤上光電上市時期,就有媒體發現,除了上述“突擊合同”令人生疑外,品尚光電官網上展示的部分工程項目同勤上光電官網上的有多處雷同。其中一個例子是,當時品尚光電官網上有一個廣場顯示屏項目,建設時間是2010年9月,總承包單位是勤上光電,而2010年9月品尚光電還未成立。
勤上光電澄清說,品尚光電及其有關人員為宣傳其企業及增加其在當地影響力,此前存在未經公司授權而使用勤上光電的資料及圖片、借用勤上光電名義對外宣傳的事宜,勤上光電已提出異議,并要求品尚光電立即將相關圖片資料從其網站上撤除。
現在,網上已經找不到品尚光電的官方網站。
而后來又有媒體發現,在當地一些黨報文章中,同樣提到品尚光電是由勤上光電斥資設立的。勤上光電則回應說,這些媒體未向公司求證過此事,其報道內容均是不準確的,且與事實不符。
聯系人黃燦光之謎
而在發布澄清公告后,勤上光電董事長李旭亮也通過媒體親自出來澄清,稱品尚光電是勤上光電工廠孵化計劃的項目之一,公司從來沒有真正出資,品尚光電與勤上光電只是商業客戶關系。
根據勤上光電的解釋,品尚光電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承攬規劃近億元的梅州一江兩岸亮化項目和梅州市區的LED照明工程,其公司類似于項目公司或工程公司,是因為項目和區域市場而存在的。為完成這些項目,截至2011年底,品尚光電向勤上光電累計采購金額達7350萬元。
在工業園的管委會,記者找到了招商部一位負責人。他說,“品尚光電是個人投資的。這家公司跟勤上光電是什么關系,應該去問公司。至于為什么當初有地方黨報媒體說是勤上光電投資的,或許當時是有一個初衷。”
“我只能跟你講,工商注冊上,是個人投資的。到底它們兩個企業間有什么樣的關系,這個應該找企業去解釋,聽我解釋沒用。這是企業的經濟行為,只要它不犯法,我們就管不了這個事情。”前述工作人員解釋。
該人士還透露,目前品尚光電的房子是租的,原來是有建的打算。
記者問,現在品尚光電的負責人是誰?上述人士稱他只知道聯系人。
“叫黃燦光是嗎?”記者問。
“對,應該是吧。”
黃燦光何許人也?
黃燦光——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查閱品尚光電的工商資料過程中,注意到的一個名字,此人既不是股東,也不是法定代表人,但卻是品尚光電的聯系人。
人物對話
黃燦光承認曾為品尚光電股東
在品尚光電的工商資料中,有一個尾號為4680的手機號碼。記者在網上搜索到的一些網頁顯示,持有該號碼的人是品尚光電的聯系人黃燦光。
而同樣有一個名為黃燦光的人,至少在去年7月份時,還是勤上光電發展部經理,在2007年曾擔任勤上光電的監事,且是該公司首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修訂稿)中的激勵對象。
3月初,記者按照該號碼,撥打了這個電話,詢問對方是不是勤上光電的黃燦光,他給出了肯定答復。
從記者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黃燦光既不是品尚光電的股東,也不是法定代表人,但為何會成為品尚光電的聯系人呢?
3月19日,記者在梅州以當地政府人士的身份再次用座機撥通黃的電話,這一次,他否認現在還在勤上光電,與3月初的說法自相矛盾,但他承認,“原來我是(品尚光電法定代表人),(品尚光電)是我投資的,我做完后就轉給人家了。”以下是記者與其的部分對話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你好,是黃燦光嗎?
黃:嗯。
NBD:你不是品尚光電的嗎?
黃:我不是,我沒做了,我出去了。兩年前就已經出來了。
NBD:你從品尚光電出來了嗎?
黃:嗯。
NBD:那個李衡新呢?
黃:李衡新我不知道啊,我出來了,兩年多了。兩年了,我出來。
NBD:你現在還在勤上光電嗎?
黃:不在了。在年前就沒做了。
NBD:也沒有在勤上光電了是吧?
黃:嗯。
NBD:那怎樣才能聯系上李衡新呢?
黃:我不知道怎么聯系他啊,你去他們公司看看嘛。
NBD:這個公司現在情況怎么樣呢?
黃:不知道。我就沒關注它。我去了不過幾個月半年左右我就走了,因為那邊有很多工程沒做完,做完那個工程以后就……一河兩岸那里 (梅州一江兩岸工程),出來我就沒做了,就走了。
NBD:工商資料顯示的是你的聯系方式。
黃:那是以前的。沒有關系的,以前是我在做,后來我不在,就走了。
NBD:李衡新是品尚光電的法定代表人,你肯定知道啊。
黃:哦,只見過一次面啊,后來就轉交了,就走了。
NBD:股東朱江、姚勇、楊浩成他們是什么人呢?
黃:我都不知道這些人。我都走出來了,后來就不知道了。我沒去問。
NBD:原來股東是誰?原來法定代表人不是李衡新嗎?
黃:原來是我啊。
NBD:哦,你原來是品尚光電的法定代表人是吧?
黃:原來是我哦,是我投資的,后來我覺得做完了,又轉給人家了嘛。
雖然勤上光電員工黃燦光在電話確認其曾為品尚光電的股東及法定代表人,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始終無法獲得品尚光電的歷史股東信息。
為了查閱品尚光電的檔案資料,記者曾先后兩次到梅州市工商局,希望能夠查詢品尚光電的檔案資料,并按其此前在電話中溝通時的要求提供了單位介紹證明,但該局仍拒絕了記者的查詢要求。其后,記者曾尋求一名律師的幫助,但這位律師同樣無功而返,在工商局吃了閉門羹。
(為保護記者人身安全,本組稿件記者署名均為化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