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 01:38: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年年初至3月,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一個寄望“開門紅”的時節,也是全年保費爭奪最為慘烈的時節。雖然截至目前,1~2月全國保費數據還未亮相,但近期江蘇、廣東、四川等幾個保費大省率先公布的地區保費數據,卻讓我們嗅到了保險公司激烈爭奪的火藥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18日,江蘇、廣東、四川等保費大省相繼公布了其地區保費收入數據。截至2月底,江蘇地區1~2月實現保費收入320億元,超過廣東(不含深圳)的301.9億元。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同時,近期各主要保費大省出現的賠付小高潮可能會使得保險公司的日子更加難過。從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來看,除平安外,其余壽險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而一度被業界寄予厚望的銀行系險企發展路徑似乎并非一帆風順,其在各區域的發展不平衡態勢非常明顯。
各地出現賠付小高潮 /
從主要保費大省的情況來看,保費賠付支出增幅較快,各地迎來賠付“小高潮”。如從保費第一大省江蘇來看,前兩月原保費收入為320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壽險和財產險保費增幅分別為-5%和15.4%。但從賠付支出來看,壽險和財產險保費賠付支出分別為43億元、4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7.5%和56.3%。
同樣,在廣東和四川地區,保費賠付支出也處于快速增長狀態。廣東原保費收入為301.9億元,同比增長11.1%。但該地區保費賠付支出為74.5億元,同比增長31.4%;其中,壽險和財產險保費賠付支出分別同比增長46.8%和23.2%。在四川,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9%,而原保費賠付支出同比增長49%;其中,壽險和財產險保費賠付支出分別同比增長了65.1%和38%。
上海一位保險公司銀保負責人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壽險保費賠付支出增長較快,主要原因還是銀保渠道銷售的分紅險到期迎來的給付潮。”
該負責人士表示,2002年、2007年兩次分紅險銷售高峰時期發售的10年期、5年期產品于今年相繼到期,或將是推高壽險賠付比率的要素之一。
壽險公司多表現欠佳/
據此前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最新公布的1~2月全國數據看,除平安人壽同比增長15%外,其余三大壽險公司保費均出現了下滑。其中,國壽、太保、新華壽險前2月壽險總保費收入分別是729億元、199億元、212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8.1%、-9.5%、-11.6%。此一數據,也基本為壽險行業1~2月的整體表現定下基調。
事實上,從主要保費大省的情況來看,壽險第一梯隊的保險公司表現基本與全國一致,都延續了去年以來的“滯漲”態勢,且在主要的保費大省,這一趨勢似乎比全國范圍內的情況更為明顯。以江蘇地區為例,國壽、太保、新華保費收入分別為83億元、24.4億元、10.6億元,分別同比增幅-11.7%、-2.4%、-24.9%;在廣東地區,國壽、太保、新華保費收入分別為76.9億元、10億元、21.1億元,分別同比增幅4.6%、-15.4%、-8.4%。
然而,雖然多家行業大公司表現欠佳,但市場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仍不乏亮點。除平安人壽外,尤以太平人壽表現出色。如太平人壽江蘇分公司、廣東分公司、四川分公司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2.9億元、12.7億元、1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108%、52%、47%,遠遠高出了上述地區行業保費增幅。
銀行系險企區域差異大/
從各地最新的保費數據來看,一度被業界寄予厚望的銀行系險企發展路徑似乎并非一帆風順,其在各區域的發展不平衡態勢非常明顯。
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第二保費大省”廣東以及其他部分保費重鎮,銀行系險企的發展如日中天,保費收入呈現出較快增長。從廣東地區來看,工銀安盛人壽分公司前2月實現保費收入5.3億元,同比增長889%;建信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160%;光大永明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0.9億元,同比增長106%。同樣,在保費重鎮四川,工銀安盛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4億元,同比增長877%等。
而在“保費第一大省”江蘇,銀行系保險公司的保費增幅則恰恰相反,工銀安盛人壽江蘇分公司前2月僅實現保費收入0.16億元,同比增長-41.5%;光大永明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0.57億元,同比增長-52.8%;建信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2.63億元,同比增長-6%;交銀康聯人壽分公司實現保費收入0.24億元,同比增長4.8%;僅農銀人壽分公司保費增幅較快,前2月實現保費收入0.78億元,同比增幅174%。
一位壽險人士在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在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個險渠道代理人的招聘異常困難;而在銀行渠道,小公司敢于支付更高費用以獲取保費,銀行系公司常常受到非股東銀行的排斥。可以說,在成熟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
地方財險及外資壽險上升快/
從江蘇地區來看,財險公司中保費增幅排名靠前的分別是美亞財險、泰山財險、信達財險、丘博保險等,保費同比增幅分別為961%、744%、117%、102%;從廣東地區來看,財險公司中保費增幅排名靠前的分別是浙商財險、利寶互助保險、英大財險、鼎和財險、眾誠保險等,保費同比增幅分別為14355%、1957%、795%、647%、494%。
記者發現,去年底以來一些“地方系”的財險公司,由于基數較低以及地方股東支持得力,其在地方及細分市場上成長較快,使得其保費增幅出現“局部井噴”的情況。如1月份全國財險業開門紅“紅榜”上,名列前三甲的公司分別是:長江財險、眾誠保險、泰山財險,其當月保費收入分別為1287萬元、5320萬元、6897萬元,同比均出現了大幅增長。
一位財險公司負責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對地方法人險企的建設,如在年初溫州市政府召開的金融綜合改革推進會上,提到的有一點就是積極推動民資發起設立地方性保險總公司,參與溫州多元化金融體系建設。預計未來將有一批歸屬地方的法人險企保費增幅呈現出加速上行的勢頭。”
此外,從保費大省的數據來看,多家外資壽險公司在當地市場的保費同比增幅超過了20%,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如在江蘇市場,長生人壽、中德安聯人壽、中宏人壽的保費增幅分別為49.3%、32%、26.4%;在廣東市場,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保費增幅分別為34.8%、32%;在四川市場,中新大東方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中德安聯人壽保費增幅同比增長分別為78%、43.3%、27.7%、20.6%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