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8 01:11:41
如果沒有房地產抵押,就沒有中國式信用,就沒有中國式融資。
每經評論員 葉檀
3月16日,周小川連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擺在他面前的,有兩項重大挑戰:匯率市場化改革與利率市場化改革。
如果說,前十年我國金融主要處于救火階段,那么,后十年我國金融應進入改革時期,通過信用的分化、定價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本世紀之初國企改革與銀行壞賬,使得扶助銀行成為最大的任務。現在,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漂亮,銀行利潤上升到“不好意思”的程度,如果不對金融風險、定價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反對小貸公司轉型為村鎮銀行、反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反對房地產調控等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如果等到銀行像“兩桶油”一樣,我國的金融行業市場將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包括銀行業在內的金融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對信用進行準確定價。因此,我們擔保貸款與抵押貸款盛行,考慮到最大的資產品是房地產,因此,房地產成為金融杠桿的樞紐。
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姑且不論。貨幣超發的過程與資產品貨幣化的過程相當,以前不受關注的土地、房產、藝術品,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主要的投資品種,前十年廣義貨幣發行量如此之大,而我國的通脹(按國家統計局口徑)尚在可控的范圍之內,說明貨幣進入了資產品等交易市場。
在此基礎上,我國形成了新的風險定價系統。大型國企、地方投融資平臺,由于政府的信用背書,而享有高信用溢價,民企的融資除了少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獲得資金外,主要通過擔保與抵押貸款從銀行得到間接融資。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化的房地產、礦產、倉單等抵押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其中尤其以房地產抵押品成為我國金融業的信用標準。如果沒有房地產抵押,就沒有中國式信用,就沒有中國式融資。
3月16日下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學者袁鋼明指出,貨幣過多地支持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過去十年,大量的貨幣流入房地產市場。他表示,不均衡的貨幣配置是非常危險的。
袁鋼明的表述,恰好說明了我國金融業的頑疾,即沒有真正的信用控制體系,主要依靠房地產市場作為融資的潤滑劑,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實體企業贏利下降,高利貸、房地產等成為資本貨幣市場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銀行的貸款目的也就轉向追逐資本貨幣市場利潤,拋棄了實業。
這樣的惡性循環必須及時斬斷,以防止不可控制的資產品泡沫,以防止緊縮的、無力的實體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黑洞。
利率改革的市場化現階段主要表現在存款利率上限的松動與貸款利率下限的松動。存款利率上限繼續松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控制資金成本,這必然導致金融機構管理模式的改變;貸款利率下限松動,要求金融機構對貸款者進行市場化的風險控制,改變以往按照企業大小、與政府的關系制訂信用風險的辦法,轉而通過真正的市場化評估體系,重新對資金進行定價。
由此衍生,國內金融機構將派生出不同的品種,一些金融機構面向國際,一些金融機構面向局部中小企業,不同的金融機構有不同的組織架構、不同的獨門風控暗器,不可能出現某家機構通吃所有市場的現象。
圍繞金融的服務業也必須極大的發展,如專司評級的機構,如專司數據分析的機構,如專司并購重組的機構,未來改革的路徑有可能不再是小貸公司向村鎮銀行的發展,而是圍繞信用評估、定價、交易,進行的服務業大轉變。此時,央行需要在穩健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市場化改革,篩選出誠實的服務機構,淘汰、嚴懲造假的機構,大力發展市場化的金融服務業。
如果說十年前央行的主要任務是救市,那么,十年后的今天,央行的主要任務則是健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