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00:57:56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隨著“兩會”的召開,關于“公車改革”的話題再度被熱議。公車改革的關鍵點到底在哪里?怎樣看待公車改革對自主品牌的傾斜?自主品牌應該怎樣借公車改革的東風實現突圍?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線采訪了業內專家及汽車界人士,暢談這一政策可能帶來的行業影響。
NBD:對公務車采購新政向自主品牌企業傾斜,您怎么看?
蘇暉:關于公車采購,政府不應片面傾斜自主品牌。要讓中國的官員都自覺自愿地選擇自主品牌,需要的不是政府的干預,而應該引入充分的競爭機制,讓自主品牌在品牌和綜合實力上進一步提升。單靠政府推手,對自主品牌的長遠發展并沒有好處。
崔東樹:政府公車改革向自主品牌傾斜,對自主品牌來說。是極大的利好。雖然從采購和銷量層面看市場空間并不會太大,但從示范層面,對自主品牌的影響力提升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從現實層面上說,政府公車改革不可能讓所有自主品牌都受益,畢竟目前公車改革才開始從“合資”傾向于“自主”,受益面最大的更多是具有一定政府資源的 “集團軍”,如上汽榮威、廣汽傳祺和一汽紅旗等。不過,隨著公務車市場向自主品牌進一步傾斜,更多的自主品牌將憑借自身產品品質和實力的提升達到利益均沾。
程曉東:政府公務用車采購本土品牌車型,是對民族汽車工業水平的充分肯定,將增強國民對自主品牌汽車乃至中國制造的信心,示范效應將給自主車企的品牌影響力帶來巨大提升。
雖然政府采購自主品牌已是大勢所趨,但不可操之過急,還應在車輛更新淘汰時再換購自主品牌汽車,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自主品牌應把握這一難得的發展良機,嚴把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形象。
NBD:如何看待目前部分自主品牌單純為了“公車采購”而選擇高端化的路線?
蘇暉:為采購而高端或者說為高端而高端,都是目前公車采購不透明化或者市場競爭不充分的表現。如果大的環境不改變,這種現狀將會長期存在。
崔東樹:這種情況應該不算普遍。以紅旗為例,雖然說它前期并沒有市場化,但是到后期還是會完全走向市場,并且在產品定位和定價上應該都會有所調整。不然,只依靠政府采購的力量,對紅旗未來的發展并無多大裨益。
程曉東:自主品牌做公車市場沒有問題,但如果只接受政府預定,不接受其他消費群體,這種做法就有待商榷。用公務車形象帶動市場,尤其是大眾市場,這才是雙贏的局面。單做公車營銷,可能會丟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NBD:您認為新一輪公車改革的關鍵在哪里?
蘇暉:公車改革關鍵在執行。公車改革最關鍵不在于選擇 “雙18”(18萬、1.8升)還是“18、16”(18萬、1.6升)的標準,光爭論標準毫無意義,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下決心,將公車改革執行到位。
崔東樹:公車改革的關鍵是要讓領導干部都乘坐自主品牌,只有領導干部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風氣,而公車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崔東樹: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
蘇 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會長
程曉東: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首席分析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