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01:03:00
盧寵茂解釋稱,一是醫院設備尚未完全到位,導致諸多醫療項目無法開展;二是醫院自身信息系統仍未完善。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楊長江 發自深圳
每經實習記者 楊長江 發自深圳
承載著深港合作、醫改樣本等多重使命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以下簡稱港大醫院),自2011年深圳市政府與香港大學舉行簽約暨揭牌儀式起,就備受關注,遺憾的是,其高關注度沒能換來高門診量。
在上周五(3月8日)的媒體通氣會上,港大醫院外科部主管盧寵茂透露,日前該院日均門診量在500人次左右,較之預期的800人次差距甚遠;43間手術室僅開了5間;300張住院床位入住率不足五成。對此,盧寵茂解釋稱,一是醫院設備尚未完全到位,導致諸多醫療項目無法開展;二是醫院自身信息系統仍未完善。
北大縱橫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港大醫院對預約數量控制導致很多病患不能入院就診外,其經營模式亦存在問題。“港大醫院投資方為深圳市政府,在未能實現自負盈虧的當下,病患越多,政府財政負擔越重,投資者會主動控制數量,目前港大醫院的作用只是一種標桿、示范和探索,并非未來發展的主導模式。”
醫藥合伙人范興東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港大醫院人氣不足的原因還在于內地和香港就醫文化與就醫習慣的差異。對于港大醫院的前景,包括史立臣、范興東在內的多名受訪業內人士均表示“不看好”。
院長否認“水土不服”/
三月的深圳鳥語花香。坐落在紅樹林海濱的港大醫院在春日暖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特別?!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咴诟鄞筢t院采訪時發現,院內過道人跡難覓,停車場也頗顯空蕩,該院門診開放的8個收費窗口不僅沒有排起長龍,而且多個窗口處于空閑狀態,與同城三甲醫院的人滿為患相比,港大醫院偌大明亮的門診大廳顯得異常安靜。
盡管首期運營未達預期,但盧寵茂仍對醫院的前景保持樂觀。他表示,近期醫院患者增長勢頭明顯,特別是春節過后,亦有外地患者前來就診,就外科而言,醫院開業至今已成功完成550例手術。盧寵茂還透露,隨著病人數量的增加,手術間年底有望增開至9間,同時開設微創手術間以吸引更多病人前來就診。
此次媒體見面會上,港大醫院院長鄧惠瓊否認了媒體對港大醫院“水土不服”的說法,她表示,隨著設備的逐步到位,醫院門診量和病房入住率都將大幅提升。鄧惠瓊還透露,一直困擾港大醫院的醫療設備審批問題,正在同政府部門溝通。而深圳市發改委相關人員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沒有明確回應此事。該委醫改辦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醫院設備采購如果是自有資金配套,在審批時間上會比政府資金采購短,但是具體需要的時間還要視具體購買的設備而定。
“香港模式”尚需調整/
“我們就是沖著香港大學這塊招牌來的,同內地其他醫院相比,這里確實有所不同,比如我們來了一天都不知道主治醫師是誰,這讓我心里不是很有底。”在港大醫院住院部,一位患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與內地主治醫生負責制不同的是,港大醫院學習了“香港模式”,實行的是團隊共同負責制,醫療團隊為病人提供專業的意見和治療方案。盧寵茂稱,病人來到港大醫院不需要也找不到指定的醫生,不管是手術還是其他治療,患者的治療方案和辦法都是由醫生團隊負責,盧寵茂認為,在這種模式下,患者不僅可以得到更好的健康保障,還可以有效杜絕醫生收受病人紅包等違規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港大醫院提供的一張外科手術收費單上看到,“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住院總費用大約為6000元人民幣,藥品比例占12%。盧寵茂稱,這相比內地其他三甲醫院低30%至40%,原因在于醫院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檢查,盡量減少病人住院時間,也不會以藥補醫。他表示,該院藥品比例控制在10%左右。
港大醫院在付費上引入了香港公立醫院門診打包收費模式。130元的全科門診打包收費項目涵蓋門診掛號費、診金、基本檢查、非嚴重傷口處理費及7天內基本藥品費等。而這一“創舉”也引來了不少爭議。有病情較輕患者表示130元打包不合算,也有人表示病情嚴重患者看打包門診,醫院很“吃虧”,這樣不夠公平。對此,盧寵茂回應稱,港大醫院治療模式及香港醫生團隊正在適應內地醫療市場,對不合理的地方將適時作出調整。
醫改樣本任重道遠/
作為深圳市政府與香港大學合作,耗資35億元打造的“公立醫院改革樣本”,香港醫療模式落戶深圳,港大醫院前景幾何?對此,多名醫療界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看好”。
范興東表示,“內地人特別注重醫生的知名度,看病總是希望找到優秀的知名醫生、專家,而香港醫生盡管水平較高,但在內地的知名度往往不夠,再加上其團隊治療模式,很難獲取內地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盡管港大醫院不認為自己是‘貴族醫院’,但在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里,這個看法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消除,這對其未來發展影響很大。”
史立臣則表示,香港醫療模式要在內地有所作為并非易事。一是龐大的建設資金將會對當地政府形成壓力,目前公立醫院發展資金還存在問題,更不用說發展這種模式的醫院了;二是其運行模式并不能解決目前醫療體制存在的弊端和問題。
至于如何克服運營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史立臣表示難度較大,如果一定時期內港大醫院的經營業績不能滿足政府標桿意義和當地醫療市場要求的話,可能會被改制。
對于港大醫院的未來,范興東認為5年后該院實現自負盈虧不存在問題。他指出,港大醫院應立足深圳、輻射珠三角,充分利用其護理及人文關懷的優勢,大力吸引中低端醫療市場。
醫藥評論員楊斌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家醫院能否獲得高速發展,與制度和設備關系不大,核心在于高水平人才團隊。內地對高端醫院的需求很旺盛,如果港大醫院能建立起一支穩定、實力強勁的醫務團隊,那么其未來可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