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1-11 08:43:11
央行剛剛公布了去年度一系列重要金融指標,有三組數據的變化必須重視,它們反映了金融脫媒趨勢愈加清晰。而在這一趨勢下,各金融機構也正在調整各自的策略。
首先是貸款增量的一高一低: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543億元,這一數據創2010年以來的三年新低,同比少增1863億元;2012年全年人民幣新增貸款8.2萬億,僅次于2009年9.59萬億的天量投放,為史上第二高。這一高一低清晰地勾勒出我國經濟以及銀行業現狀。8.2萬億新增貸款,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也符合今年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樣一個史上第二高增量,確保了我國經濟平穩回升。而12月份新增貸款新低卻反映出了銀行目前的經營窘境,一方面今年鋼貿等重點信貸企業風險頻出,讓銀行放貸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年末作為銀行重要的考核時點,存貸比等指標是銀行不得不重視的,年末存款巨量回流的同時,也要適當減少貸款,雙管齊下確保扮靚報表。
說到銀行應對存貸比,就不得不注意M2指標的變化,2012年M2增速僅為13.8%,未達到全年14%的目標。眾所周知,M2作為廣義貨幣統計考量了全社會流動性充裕程度。M2主要涵蓋流通中的現金和存款,然而隨著影子銀行的膨脹,M2便無法更為準確地衡量流動性。M2增速的低預期,反映了資金越來越多流向非銀行存款渠道。而銀行為應對存貸比考核,每年都要掀起年末的攬儲大戰,銀行理財產品變成了重要的攬儲工具。M2增速減緩,一部分是將存款轉為銀行理財產品形式。筆者統計去年銀行理財產品數據發現,僅去年12月31日一天,就有402款產品到期。而全年發行產品也不過三萬款,銀行理財給攬儲大戰帶來的成果可見一斑。M2少增的另一部分則流向更難衡量其規模的地下金融。民間借貸的興盛不僅減少存款量,也相應減低了人民幣貸款量,也可看做是金融脫媒的一種形式。
金融脫媒日趨明顯,考察年度金融指標也就應當更加關注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據央行初步統計,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8,2萬億元的人民幣貸款增量僅占其一半有余,信托、債券融資量都占據了越來越大的分量。具體來看,信托貸款占比8.2%,同比增6.6個百分點;企業債券占比14.3%,同比增3.7個百分點;而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52.1%,同比反倒低了6.1個百分點。比重的兩升一降之間,正反映了企業融資正越來越多的依靠非銀渠道,這樣的結果是信托規模七萬億狂飆,券商迎來創新良機。自從2011年央行便新增了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這一舉措順應了金融市場的變化,給我們更加全面的金融數據。不過也應注意,影子銀行不斷的膨脹,也助長了民間借貸的繁榮,而這類地下金融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
以上三個指標的變化,清晰地為我們勾勒出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變化。干癟的數字卻是內容豐富的行業變遷的濃縮,金融脫媒趨勢已經愈加明顯,市場當中的列位都準備好了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