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土地管理法》修訂 征用補償有望提高

2012-12-28 00:29: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實習生 劉超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實習生 劉超發自北京

中央近期圍繞城鎮化的密集表態,預示著城鎮化將成為未來十年拉動內需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將不可避免,城鎮化提速也將催生土地制度的調整。

不讓農民“被動”城鎮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但因農地產值相對較低,按此標準即便足額發放補償費用,也難以滿足農民失地之后的生活保障和發展需要。

目前,在一些地區的土地征收中,一畝地一般征收補償不超過6萬元,折合到每平方米補償不足100塊錢。政府以一畝地6萬元的價格征收后,轉手就可以通過招拍掛賣給開發商,價值600萬元,巨大的價差導致了矛盾頻發。

有學者稱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未來會提高到現在補償價格的至少10倍”,這則未被證實的消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土地改革的期待。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單列為六大任務之一,中央對城鎮化的定調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一項針對“城鎮化改革”的網絡調查顯示,“土地制度調整”位列第二。十八大報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現在農民不愿意進城,即使愿意進城也淪為邊緣群體,而城鎮化農民必須帶著財產進城,修改土地管理法大幅提高征地農民的賠償,農民從土地獲利,到城市生活有資本了,他可以買房,也可以提高消費能力。

征地應界定“公益性”

為期兩天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2日在京閉幕,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討論稿)》。會議強調,要“守住一條底線”,即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除了純公益性用途外,其他的征地應該由用地單位與農民協商解決。

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應該讓農民成為交易主體,明確土地產權,從而保障農民的財產權。“權利要明確,交易要平等,這兩個前提條件滿足了,哪怕交易價格低也能接受。”

黨國英表示,“在征地過程中,作為交易主體的農民如果能保證平等的議價能力,那么農民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收益自然上去,這個過程前提便是確權。”

國土資源部的統計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率為86%。其中廣西、天津、海南、安徽等省的確權頒證覆蓋率已經超過95%,而在12月13日一個確權調度會議上,國土部表示年底有望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除了土地確權之外,有些學者認為下一步應該是壓縮征地范圍。

“農村征地必須界定為公益用途才能征用,可以借鑒國有土地征收條例的列舉方式。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征用泛化‘公共利益’,給多征濫占、侵犯農民權益提供了方便。”鄭風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在上述條例中公共利益界定為國防、外交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等方面的需要。

黨國英則認為,“商業性用地不由政府征收,而由市場直接與集體與農民談,進行討價還價。政府所需要的公益性用地則應該參照市場流通的商業用地價格來征收”。黨國英建議使用列舉法來界定公益性或者非公益性的區別,并明確由一定層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確定本級政府轄區的重大公益性建設項目。

失地“農民”應有保障

與十八大報告承諾的提高土地收益相比,“如何處理這筆收益”這個問題同樣來的重要。

如果把城市化土地置換過程中的一半收益讓度給農民,那么農民就可以獲得萬億以上的收入。城市化過程中最大的原始積累,農民變市民所需要的成本就在其中。

失去土地之后,雖然獲得一筆的不菲的補償金,但是沒有土地將無法繼續生產,這筆補償金用完之后,作為農民的他們如何自處,這個問題亟需解決。

“實際上,中國耕地并不僅僅是糧食生產的地方,也是還是農民的工作來源、社保來源。”鄭風田說,補償標準太低,一次性給錢就打發,失地農民生活沒有保障,“今后的征地,首先應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的社保體系,還有就業住房等生活保障都應得到落實。”

在他看來,農民失地就不能叫做農民而應是市民,征走他們地的政府應該幫助他們變成一個能夠正常生活的市民。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教授葉劍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光是多補一些錢,是偽城鎮化,只是簡單地解決一部分商業性項目用地的矛盾。”

作為承擔著國土資源部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研究課題的專家之一,葉劍平認為,土地征收補償應該“平衡各方利益,包括商業性用地的被征地農民、公益性用地的被征地農民、歷史上的被征地農民,甚至讓那些哪怕是依舊種田的農民也能享受各種福利。”這也被視為未來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調整方向。

有報道稱,此次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原則或將是財產性補償和安置補償分離。所謂財產性補償,即現金補償;安置補償則通過就業安置,生活保障性安置、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安置來實現。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2国语自产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