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2-16 22:55:24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12月16日,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在2012鳳凰財經峰會上提及商業銀行轉型時指出,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商業銀行轉型,未來要把存款、貸款、匯款的傳統模式轉化到以信貸為主,并增加到非信貸服務的金融模式中。
閻慶民認為,不僅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公眾對金融意識提高也需要商業銀行盡快轉型。他指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經歷了各種金融困局,每經歷一次危機,公眾對金融的意識就會提高一點。為滿足公眾的儲蓄需求、消費需求、避險需求、投資需求,轉型迫在眉睫。
而且,有效的防控金融危險也需要商業銀行盡快轉型。如何守住發生區域性金融危險的底線?閻慶民表示,這一條做起來難,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經驗判斷并加上模型預測,只有得到部分專業人才的輔助,才能使得我們的風險意識真正提高。“大家看到歐債危機下所有的歐盟幾個國家,也就是歐洲五國,事實上他們對風險管理已經禁受不住沖擊。” 閻慶民說。
閻慶民坦言,同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也需要商業銀行的轉型。他指出,和2002年前相比,現在銀行業的法人機構增加了一倍多,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貿以后,外資銀行正在迅速涌入本土市場。再比如2000年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金融模式的改變,移動支付、社交網站、搜索引擎、云計算等,均對傳統銀行形成不小的挑戰。
如何順應新經濟形勢,實現商業銀行的有效轉型?閻慶民認為,首先應堅持商業銀行服務于實體經濟,而且商業銀行要積極配合國家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及監管政策,通過協同效應實現金融質量的提高。并且要對現代金融服務體系進行完善。
他還指出,在改革的過程中,要防范風險導向,并遵循三個機制。第一點,周期風險管理機制。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國通過的塞班斯法案表示,宏觀審慎在經濟當中要建立周期風險制度;第二要建立風險動態捕捉機制。他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和前兩次金融危機完全不一樣,目前我們的資本占用不夠,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資本水平及長效的補償機制;第三是完善不良貸款的處置政策。“中國深層次的改革,改革需要聯動和協同,這不僅是銀行自身的問題。”
閻慶民認為,除了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風險導向,在堅持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抓好產品服務的創新,打造銀行獨特的產品、品牌,在新形勢下實現對市場的貼近。加強企業文化的塑造,只有企業文化轉型,銀行業的機構轉型才能發揮真正的意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