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30 00:41:43
每經記者 楊井鑫 發自北京
一直以來,大多數小企業都很難在銀行獲得資金上的支持,而根本的原因則是抵押不足。包商銀行小企業金融部副總經理陳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小企業一般情況下缺少足值的抵押物,在向銀行融資時,風險往往成為一道門檻。結合現實情況,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應該“跳出”單一抵押模式,才能徹底解決小企業融資難題。
融資“內憂外患”
隨著國內經濟的下行,作為供應鏈末端的小企業形勢更加嚴峻。在融資層面,小企業更是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尷尬。
陳誠認為,“內憂”主要表現在小企業大多為私營或者合伙企業,管理水平相對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很難全面把握貸款風險。“外患”則是表現為目前扶持小企業發展的法律和法規尚待健全,資本市場的融資門檻又較高。銀行信貸方面,小企業很難獲得與大企業一樣的貸款條件、抵押和擔保等各種信用環境。
“大家都在說,小企業貸款難,這個難就難在了抵押和征信上。小企業貸款的抵押一般很少,而國內征信方面的信息來源不是很穩定。與此同時,企業生命也較短,一般就2.5年左右,在這種環境之下,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就會存在顧慮。”陳誠表示。
現實中,風險方面的擔憂讓小企業在銀行面前吃了不少“閉門羹”,但是各家銀行也在思考如何來做大這塊市場。至少,在陳誠的眼中,小企業市場被視為了一塊“大蛋糕”。
他表示,“小企業融資的市場在不斷地擴大。四年前,小企業的融資占比占整個企業融資規模的21%,而今年這個數字將近30%,可以看到提高的比較快。”
“包商銀行一直定位在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這個思想一直沒有改變,而目前銀行面對的只是在模式上需要一個創新。”陳誠表示。
試水創新模式
“傳統信貸的觀念都是‘以押定貸’,就是通過抵押物來確定貸款,但是包商銀行期望嘗試通過一種新模式來更加方便控制風險。”陳誠表示,目前有一種模式就是通過現金流的考量來確定授信,而包商銀行也新推了一款“展商贏”產品來做嘗試。
據他介紹,這款產品是以客戶日常經營產生的現金流為第一還款源,將保證金、抵押物和企業日常銀行流水三者結合起來,化解傳統信貸模式不能滿足企業融資的兩難困境。
“舉個例子,小企業在貸款的時候,一般抵押物會打一個折,然后確定企業的授信規模,但是這樣一般是不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而包商銀行目前的創新是,對企業的現金流有一個考量,只要企業達到了這個現金流的標準,那么就可以放大抵押率,甚至抵押物的價值只要達到信貸額的60%,銀行就能夠授信,這個風險敞口最大可以到40%。”陳誠表示,銀行這種創新就是引入了現金管理,對企業來說也減少了擔保、公正等不必要的費用。
對于該行貸款風險方面的擔憂,陳誠表示并不避諱,他認為這樣的模式甚至風險相對還小一些。“包商銀行對貸款的跟進是全流程的,覆蓋了各個環節,是能夠有效地減少不良。”
包商銀行副行長侯慧聰表示,新模式的嘗試和新產品的推出就是要突破目前單一抵押的銀行信貸模式,融入現金流融資的思路,以便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據侯慧聰透露,截至10月末,包商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總額已經超過了81億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