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13 15:15:45
每經記者 楊井鑫 發自北京
外資行在非中國地區的裁員大潮一波蓋過一波,但是在中國的業務卻仍有擴張之勢。
事實上,持續的業績增長是外資行在中國擴張的動因。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外資行的歐美業績遠遠不及在中國的業績。不論是從著眼當下還是未來,挖掘中國市場潛力都是外資行發展的必經之路。
業內人士表示,自去年年底以來,外資行紛紛將業務重心轉向了中國市場,我國內銀行也逐漸感受到了來自外資行的壓力。
外資行增資
“相比歐美經濟的疲軟,中國經濟情況還是好很多,這就是外資行頻頻對中國業務增資的主要原因。”一家外資行高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很大,潛力也很大,要擴大業務就需要持續增資。
近日,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邵子力公開表示,將繼續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而11月韓國國民銀行也即將在北京設立分支。
今年上半年,外資增資中國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5月,澳新銀行宣布對其子公司澳新中國增資人民幣20億元,支持其在華業務,包括網點建設和人才引進。該行高層當時表示,亞太區的業務將是澳新銀行的發展戰略之一,未來的利潤貢獻也將在30%左右。
新加坡星展銀行則在今年4月宣布,對其子公司星展中國增加注冊資本23億元人民幣,令其注冊資本金增加了近60%。
此外,自去年年底以來,渣打、匯豐和摩根大通也都相繼對中國業務增資。
“國外的經濟形勢不好,外資行肯定會發展新的市場,而中國則是不二之選”,上述外資行高管認為,看到近幾年中國銀行的賺錢效應,大多數外資行當然也想“搭個順風車”,畢竟現在也是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好時機。
業內生態
據悉,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驚人,不少銀行的利潤保持兩位數增長,甚至部分外資行的增長超過200%。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1年外資行的平均利潤增速達到169%,已經從投資期進入了回報期。而匯豐中國的凈利潤最高,達到34億元,增幅達271%;其次是東亞中國和花旗中國,兩行凈利潤為13億元和12.6億元,增幅分別為30.91%和44.83%。
“外資行中間業務在收入中的占比較大,但是隨著網點的增多,也逐漸出現像中資行依靠息差的趨勢在變化”,另一家外資行個貸部人士表示,外資行也想走中資行擴張的模式,通過網點和電子銀行業務來增加客戶數量,畢竟依靠息差盈利容易得多。該人士表示,隨著外資行在中國的發展,“本土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不少外資行也在加大零售業務、理財業務的投資。“以前,外資行很多時候還要和城商行合作,而現在對中資銀行的依賴也越來越小了。”
據了解,澳新銀行在今年對中國業務增資的同時,也于7月分放棄投資天津銀行。一方面顯示出對中國市場的看好,另一方面也側面顯示了澳新銀行在華業務發展越來越獨立。
國內銀行或承壓
外資行進入中國5年以來,由于規模小,利潤增速一直較中資行快。隨著外資行對國內市場的看好,這種大規模的進入無疑對我國內銀行業是一種擠壓。
“外資行在高端理財、貿易融資等領域的經驗要比中資銀行豐富很多,甚至涉及到對海外資產的投資,這方面中資銀行是無法企及的”,北京一家證券公司銀行分析師稱,外資銀行擁有先進的理念和制度,將在未來逐漸顯示出其競爭優勢,而國內銀行的業務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
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表示,外資行做高端理財,但是國內銀行也在大力做這快業務,部分股份制銀行的業務甚至開展得非常不錯。還有,中資行占了房貸業務大部分份額,但是外資行目前也在這項業務上花了很大精力。信用卡業務、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等等都是一樣,外資行對各項業務的滲透已經越來越明顯,“隨著市場和銀行業務的逐漸放開,以后外資行和中資行肯定有競爭,對中資行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