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01:09:48
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絕非一個簡單的數字工程,而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
馬光遠(經濟學家)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提出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被視為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而備受關注。
中國版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內涵絕非簡單的居民收入提高所能涵蓋。十八大報告在提及國民收入倍增目標時,特別提到,國民收入的倍增,建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不同于以前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更不同于歷史上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增長指標,而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衡、穩定、協調發展的綜合計劃。正確地理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筆者認為,應該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角度來詮釋和解讀:
其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不是簡單的數字增長,而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如果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保守估計,那時中國的GDP總量將達到美國的80%以上,這個目標的實現,只要未來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就可以實現。但更值得期待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事實上,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央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從依靠投資和出口轉變到內需上來,改變中國經濟增長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現狀。就經濟增長的動力而言,中國之前走的是投資拉動型的道路,投資占GDP的比重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40%以上,而投資長期維持在如此高的比重,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同時,內需嚴重不足,近10年來,消費占GDP的比重一直持續下降,在2010年降至33.8%,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轉變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且將其提升至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努力實現從投資拉動到創新驅動的重要嬗變。
其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不是僅僅靠GDP總量的翻番就可以實現,而是必須建立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特別提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同時,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可以說,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收入分配改革是實現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兩翼”,缺一不可。從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而言,必須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又必須建立在改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加快城鎮化的基礎上。以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而言,中國必須提升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但是,我國服務業在三產中的比重長期徘徊在40%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于最低。因此,必須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和加快城鎮化的步伐,改變中國的收入結構。服務業以及“利潤”比較高的產業比重的提升以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從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民收入也能夠達到倍增的目標。
就此而言,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絕非一個簡單的數字工程,而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是收入分配的逐漸均衡和城鎮化的加速以及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真正步入現代化的戰略性工程。如果預期實現,則基本意味著,中國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初步邁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