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01:15:4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所謂“金叉”,是指在股市技術走勢圖上,一根短期均線從下方上穿長期均線,且兩根均線方向均朝上。一個“金”字,總能讓人聯想到金碧輝煌、金光燦燦這樣的詞匯,因此,“金叉”出現自然是多頭發動進攻的好兆頭。
11月頭兩個交易日,地產股在多重利好共同推動下集體大漲,從而刺激滬指5周均線上穿10周均線,形成“金叉”。這也是自6月初滬指上述兩條均線形成“死叉”并持續下跌5個月后,首度出現象征積極信號的“金叉”。
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濟觸底跡象逐漸明顯的背景下,股市年末修復性行情或正悄然上演。
/市況直擊/
地產股“亮劍” 11月開門紅
在行情低迷、眾人迷茫時,地產股的再次爆發促使滬指周均線出現5個月來首度“金叉”。相比日線“金叉”,周線“金叉”被認為可靠性更強、市場號召力更大。
地產股連續兩日現集體漲停
10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當市場還在擔心大盤繼續探底之際,滬指卻有點意外地上漲0.32%。
11月的首個交易日,正當人們還在忐忑行情到底是“開門紅”還是“開門綠”時,地產股出現12只股票集體漲停的盛況,而滬深兩市漲停個股總數也不過21只。截至11月1日收盤,地產股整體漲幅高達3.14%,遠超上證綜指1.72%和深證成指2.28%的漲幅。
11月2日,地產股行情并未偃旗息鼓。在當日早盤指數小幅下跌的背景下,午后地產股再度發力,使得大盤日內出現V型反轉。截至收盤,地產板塊整體漲幅2.93%,再次排名板塊漲幅第一,而地產股也再度出現8只個股集體漲停的局面。
對于地產股突然爆發,有人調侃或與某地產界大佬離婚有關,因為“二婚”有助提振房市需求。當然,這純屬玩笑。那么,投資者不禁要問,地產股連續上漲的真正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呢?
內外利好雙重刺激
根據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對100個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樣本調查數據,10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8768元/平方米,環比9月上漲0.17%,這是自2012年6月止跌后連續第5個月環比上漲,漲幅與上月持平。
其中,一線城市成交量率先恢復,明顯帶動成交價的持續上揚。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統計,北上廣深一線城市10月新房均價為2199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51%。其中,除上海外,北京、廣州、深圳房價環比上漲幅度均有所擴大,廣州漲幅依然居首,環比上漲1.0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房價一直是地產股風向標,這在之前地產股走勢中已多次得到印證。由于地產股7月以來已現大幅下跌,因此房價環比上漲與經濟觸底回升的消息形成了共振。
而除了房價上漲以外,市場所曝出的巴菲特抄底美國樓市的消息,又為國內地產股的上漲裹罩上了一件 “巴菲特概念”的外衣。
本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宣布,收購一家在全美有著5萬多名經紀人的房產中介機構,此舉有望將巴菲特已有的房產中介業務擴大兩倍以上。由于此前巴菲特收購了一家生產磚的企業,并將支付15億美元收購美國一家瀕臨破產的抵押貸款機構的房產貸款組合,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巴菲特正言行一致地看好美國樓市。
雖然,美國樓市與國內樓市有許多不同,但在市場投資邏輯或有一定的共性,即看好經濟復蘇。
5周均線上穿10周均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地產股的暴漲以及大盤重拾升勢,滬指在技術面上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積極信號,那就是滬指周均線出現“金叉”。
截至11月2日,滬指10周均線點位為2092.06點,而5周均線點位是2100.54點,很明顯,5周均線已上穿10周均線形成“金叉”,它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是:這是滬指自6月1日周均線“死叉”以來,在五個月后首現“金叉”。
與滬指一樣,深成指也在本周實現了金叉。截至11月2日,深成指10周均線點位為8566.13點,而5周均線點位是8644.05點,5周均線同樣上穿10周均線形成“金叉”。
分析人士認為,滬指和深成指的周均線“金叉”并非突然而至,而是醞釀了近10周的時間。自8月底以來,滬指進入橫盤整理階段,這也導致5周均線橫盤多時,信號不明。而隨著近期地產股暴漲,指數向上做多,5周均線也終于上攻突破。
“周線往往比日線更可靠,周線金叉是大盤反轉的信號之一”,面對技術面出現的積極因素,一位私募人士如是說。
/歷史回顧/
史上周線“金叉”后行情各異
縱觀A股歷史,如果周均線形成有效“金叉”,那么后市行情往往將獲得不錯的漲幅。然而,有時周均線“金叉”只是一種誘多,那么,本次“金叉”是否有效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后注意到,周均線“金叉”是指數常見形態,但從后期表現看,5周均線上穿10周均線(以下“金叉”、“死叉”若無特別說明,均特指5周均線與10周均線的共同表現)后,行情易表現為以下三種形態。
下跌途中“誘多”
第一種“金叉”,只是下跌途中的反彈。如自2010年11月滬指下跌以來,共出現了6次周均線“金叉”,除本次外,前5次都是反彈誘多。
2011年2月25日當周,滬指5周均線上穿10周均線,在隨后的一個半月里,滬指僅上漲6%便開始下跌,且階段性最高點位3067點并沒有超過前期3186點高點,因此,此次“金叉”只是下跌途中的反彈。
2011年7月22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出現“金叉”,然而,這一次“金叉”的原因在于前四周滬指上漲6.71%拉高了5日均線。就在“金叉”當周滬指下跌1.75%,5周均線隨后拐頭向下,兩周后出現周均線“死叉”。
2011年11月18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再次出現“金叉”,但和上一次類似,“金叉”當周滬指下跌2.6%,隨后便拐頭向下,兩周后“死叉”。
2012年2月10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出現“金叉”。隨后指數在4周內上漲5.6%。但之后又出現四連陰,周均線“死叉”。
2012年5月4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在前期“死叉”后不久出現“金叉”,但當周便見頂,隨后5日均線掉頭向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述五次“金叉”過程中,除有兩次出現后滬指能維持數周小幅上漲以外,其余三次“金叉”之時便是階段見頂之時。分析人士認為,這說明在下跌過程中,主力往往會利用 “金叉”來誘多。
上漲中途“加油”
第二種“金叉”,則是行情上漲途中的“空中加油”。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中,滬指周均線出現過兩次“金叉”。
2006年9月15日當周,滬指5周均線和10周均線“金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一次“金叉”穩固了牛市上漲步伐。統計顯示,在此次“金叉”之前,滬指常常下探5周均線,甚至跌破5周均線向10周、20周均線尋求支撐。但自從上述“金叉”之后,調整完畢的滬指在后續19個交易日里均未有效跌破5周均線,其上漲形態比之前好看得多。
2007年7月27日當周,滬指5周均線和10周均線再次“金叉”,而這一次金叉是指數加速上漲的最后一個階段。統計顯示,此次“金叉”后的11周里,滬指上漲45.44%,11周里出現了3個跳空向上缺口。而上次金叉后35個交易日里僅出現4個跳空向上缺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種上漲途中的“金叉”在歷史上并不多見。比如2009年股市也出現過報復性反彈,但上漲途中并未出現周線金叉。
“二次金叉”筑底
第三種“金叉”是在大底構筑時形成的“二次金叉”,這就類似“雙重底”概念。
2005年8月12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出現金叉,然而由于此前股市一直處于跌勢,期間也曾出現過不少誘多性質的金叉,所以,單看這一次金叉仍無法判斷其預示性。而要判斷出此次“金叉”是“見底金叉”,則要等到當年12月16日形成再次 “金叉”。這一次金叉的點位高于前一次金叉,從而形成“雙重金叉”的見底信號。分析人士認為,與其說998點是牛市起點,不如說“二次金叉”才是牛市起點。
與998點時情況一樣,1664點時也出現過“二次金叉”。
2008年12月5日當周,滬指周均線出現“金叉”。不過,和前期誘多“金叉”相似,本次“金叉”后5周均線便掉頭向下,短期看無法判斷其性質。2009年2月6日,當滬指周均線再度“金叉”,且“金叉”點位高于前一次點位,“二次金叉”的見底信號形成。
再將目光拉近,2010年8月6日、9月30日滬指兩度形成的 “金叉”也是“二次金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技術分析人士認為,底部“二次金叉”必須“前低后高”,這是第一要素;其次,在第二次形成“金叉”時,10周均線必須拐頭向上。
2005年12月16日滬指周均線“二次金叉”時,10周均線是向上運行的;2009年2月6日滬指 “二次金叉”時,10周線也是向上運行的。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滬指在2012年2月10日當周實現了一次“金叉”,在5月4日又出現第二次“金叉”,但此時原本向上的10周均線已拐頭向下了,不符合底部“二次金叉”的特征,因此之后股指繼續下跌。
“金叉”有效性尚待檢驗
目前,滬指周均線再度形成“金叉”,由于只是第一個“金叉”,因此目前尚缺乏判定大盤已見底的理由。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現有數據看,積極因素比較多,因此至少短期有望維持反彈。
首先,據測算,在下周滬指平開情況下,5周均線開盤時或達到2116.7點,較本周5周均線收盤點位2100.52點要高,所以下周5周均線有望繼續向上;而10周均線在下周滬指平開情況下,將達到2094.56點,亦較本周點位2092.06點要略高一點。如果下周初A股不出現下跌,那么5周和10周均線的向上將對行情構成支撐。
其次,從日K線圖上看,滬指9月5日最低點2029.05點、9月26日最低點1999.48點和10月29日的2053.09點共同構成了類似于“頭肩底”的形態。
不過,由于量能并未有效放大,前期“鉆石底”2132點一線的套牢盤仍不少,因此這一頭肩底能否有效向上突破,壓力不小。
/焦點剖析/
地產股暴漲玄機
現在再來審視地產股。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說房價上漲、巴菲特抄底是地產股上漲的刺激因素的話,地產股三季報乃至全年顯露出的優異業績,便是其暴漲的最大動力。那么,地產股向上修復性行情空間有多大呢?
地產股上漲最關鍵因素是業績向好。
據國金證券統計顯示,表面來看,三季報地產股毛利率38.5%,低于2011年同期的39.9%;凈利率12.2%,同比降1.5個百分點;ROE為6.8%,同比降0.2個百分點;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0.4%,低于2011年同期15.7%的水平。
同比來看,地產股業績是下滑的,估值應該向下修正。不過,仔細分析發現,地產股上述數據的降幅均不大,遠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這說明市場前期對地產股業績的擔憂有些過頭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地產龍頭股三季報的業績均實現增長。萬科A(000002,收盤價8.65元)、保利地產(600048,收盤價11.79元)、招商地產(000024,收盤價23.67元)和金地集團 (600383,收盤價5.51元)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41.71%、10.21%、16.03%以及91.9%,這說明樓市調控對這些地產龍頭企業來說并未構成實質上的沖擊。
海通證券房地產分析師涂力磊指出,由于三季報地產企業預收賬款、資金流均處于過去三年最高水平,市場前期所擔憂的破產等風險目前完全釋放,行業基本面已經實現反轉。
從目前漲勢來看,地產股無疑已煥發今年“第二春”。那么,在年末行情中,地產股估值修復性行情空間有多大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今,房地產行業指數累積收益率為12.27%,滬深300指數累積收益率為-2.56%,地產板塊對滬深300指數的超額收益率為14.83%。從各個單月表現情況來看,房地產指數在今年的1月、7月、8月和9月單月跑輸大盤,其余月份均跑贏大盤。
分析人士認為,首先,從歷史規律看,由于今年上半年上漲行情已由地產股推動,若年內再迎行情,地產股繼續扮演龍頭角色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上半年地產股的走勢是“穩步上揚”,而不是現在的快速拉高,且房價的任何上漲趨勢都可能帶來市場對板塊的再次擔憂,即國內未來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對地產熱予以調控。
另外,不少大幅上漲的地產股量能過大,這表明市場的分歧較大,類似這樣的暴漲難以持久。
/走勢前瞻/
年末或迎修復性行情
在地產股上漲和周線“金叉”的帶領下,市場修復性行情已到來。
三板塊年報預盈股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地產股以外,部分其他行業個股也有望在年末迎來估值向上修復性行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已經公布2012年年報預告的股票中,白酒、能源設備、化工三個板塊預盈的上市公司最多。
湘財證券分析師朱禮旭指出,從行業看,鐵路運輸、電力、石化、信托、房地產、化纖、食品、建材、醫藥流通等行業的最高利潤增速增長最快,顯著受益于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降帶來的毛利率提高;從投資機會角度看,隨著經濟企穩,受益成本下降和需求提升的行業有望獲雙重提振,可關注化纖、食品、建材、化工、醫藥流通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有私募人士指出,對于行業景氣度較高的板塊,投資者不妨多關注那些尚未披露年報業績預告但三季報數據優異的個股;而對已經公布業績預告的個股,若股價回調且估值不高,也可適度布局。
小盤股恐向下修復
值得注意的是,從三季報情況看,有業績向好、估值向上修復的;亦有業績平平、估值向下修復的。
從行業角度看,三季報顯示上游能源、材料類業績繼續加速下滑;中游行業仍然以下滑為主,但是下滑幅度有所減緩。這些板塊將無法分享年末修復性行情的大機會。
從板塊角度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這幾天的上漲行情中,創業板、中小板指數漲幅遠遠落后于主板指數,其原因就是在三季報表現欠佳的背景下,中小市值股票估值高企,面臨回調壓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2日,上證A股平均市盈率(整體法)為10.38倍,這一數字遠低于上證A股2008年11月底14.47倍、2005年7月底14.98倍的平均市盈率;滬深300成分股目前平均市盈率為9.68倍,這一數字遠小于2008年11月底的13.71倍和2005年7月底的12.78倍的平均市盈率。
由此可見,滬深主板公司估值已相當低。
然而,11月2日中小板股平均市盈率為29.55倍,這一數字較2008年11月底的19.62倍仍高出不少;目前創業板股平均市盈率35.35倍,較今年1月份單日最低的33.66倍還要高一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歷史規律看,年末往往是小盤股估值壓力釋放的重要時點。2011年11月~2012年1月,中小板指大跌18.52%,創業板指大跌22.17%。而與此同時,上證指數僅下跌7.31%,深證成指下跌11.91%。
經濟預期利好大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除以地產股為代表的個股在業績面上有反彈需求,滬指周均線金叉顯示指數在技術面上有反彈需求以外,整個市場在經濟數據好轉,經濟觸底信心漸漲的背景下,也具有修復性行情。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0月份PMI指數,50.2%的數值重回50%的榮枯分水嶺之上,這被看作是經濟出現好轉的指標。
除PMI外,其他經濟數據也有向好預期。比如,10月發電數據預計有望出現反彈,同比增5%左右。
在今年5月以來的下跌中,市場深刻感受到了經濟下行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如今,隨著經濟拐點出現,股市或也將感受到經濟企穩對行情回暖的助力。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