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 01:02:52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國慶才有假呀!”10月8日,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加加(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沒有時間出去玩。我覺得有必要恢復‘五一’長假,這樣的話,兩個長假可以緩解出行。”
北方交通大學旅游系主任王衍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德謙昨日也對記者表示,支持恢復“五一”長假。
但國內知名旅游和文化學者裴鈺認為:“恢復‘五一’長假背離了整個產業發展規律”。他指出,所謂的“黃金周”是零售業、餐飲業、運輸業為主的消費市場活躍的階段性現象,分析“黃金周”不能簡單地只看“旅游人數”的增加,僅從“旅游人數”推導出有必要恢復“五一”長假的結論是不科學的。
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研究所所長李中廣表示,為了應對黃金周旅游人數集中爆發、交通擁堵等問題,考慮研究恢復“五一”長假是很有必要的。不過他稱,目前并未獲悉有恢復“五一”長假的跡象。
黃金周出行人數首超4億
10月8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旅游局新聞處獲悉,經國家旅游局、國家統計局匯總,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8天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4.25億人次,比2011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0.9%(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3.3%);實現旅游收入2105億元,增長44.4%(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6.3%);游客人均花費支出495元。
此外,黃金周期間,在全國接待的4.25億人次游客中,過夜游客(僅限于住在賓館、飯店和旅館招待所)為9694萬人次,比2011年“十一”黃金周增長36.0%(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9.0%);一日游游客為3.28億人次,同比增長42.4%(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4.6%)。在所實現的2105億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運收入81.6億元;鐵路客運收入33.2億元;39個重點旅游城市實現旅游收入786億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區實現旅游收入1204億元。
其中,在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島、沈陽、大連、長春等39個重點旅游城市,長假期間共接待游客1.39億人次,其中過夜游客 (口徑同上)為2856萬人次,一日游游客為1.10億人次。納入全國假日旅游統計預報體系的119個旅游景區(點),長假期間共接待3425萬人次,門票收入17.7億元。
恢復“五一”長假是否可行?
王衍用認為,黃金周是社會意義上的黃金周,旅游僅僅是其中一個概念。“中國人要有更多的時間。”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張恢復“五一”長假。
李中廣則指出,從2008年取消“五一”長假以來,“十一”黃金周期間,國內旅游人數以每年20%以上的增幅增長。但從目前來說,并未獲悉有恢復“五一”長假的跡象。他直言,恢復“五一”長假,不僅涉及到旅游部門,還涉及人社部門等其他多個部門。而目前,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明顯,效率有待提升,短期內向相關的20余個部門提議恢復“五一”長假不太可能。
但裴鈺認為,所謂的“黃金周”是零售業、餐飲業、運輸業為主的消費市場活躍的階段性現象,分析“黃金周”不能簡單地只看“旅游人數”的增加,僅從“旅游人數”推導出有必要恢復“五一”長假的結論,是不科學的。他指出,從今年前9個月的官方服務業PMI指數來看,每月均超過了50%,在榮枯線之上,市場需求依然穩健。除此之外,生活性服務市場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服務企業的業務活動預期指數不斷下降(從今年4月66.6%連降至60.9%),特別是中小服務企業經營信心普遍不足。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也指出,今年雙節期間,知名景點出現游客井噴現象在意料之中,“五一”長假的取消并不是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決定性因素。國家此次大力支持旅游業發展,小型車輛在高速公路段可以免費通行,還有大批旅游景點降價,均是游客“井噴”的誘因。
他指出,恢復“五一”長假,一方面勢必會削減部分傳統節日的假期,另一方面卻可以繁榮旅游市場,對拉動內需有重要作用。綜合考慮,面對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恢復“五一”長假,可以救一時之急。
推動“碎片化”假期
薛勝文同時表示,用自由選擇的帶薪假期代替集中統一的長假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促進消費,集中的長假會造成交通擁堵,景區客流爆增,旅游者處在焦慮和浮躁當中,不能盡情享受旅游帶來的快樂,而自由選擇的帶薪假期可以使人們錯峰出行。此外,要想從根本上促進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新,完善旅游的產業鏈。
而裴鈺建議,可以借鑒當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只保留一個長假期(7天),化整為零,改為小假期(3天、5天),形成順應國際潮流的“碎片化”假期形式。
李中廣表示,合理的制度安排比單純糾結假期的增減更有效,關鍵在于引導百姓把假日的總量盤活,有效分配,不失為一個促進假日經濟消費的辦法。此外,涉及交通、鐵路、民航的公共服務建設也要跟上,并引導完善旅游預約制度和旅游分銷系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