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近十年10月行情五漲五跌 “金九”已現“銀十”可期?

2012-09-29 01:00: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鮑春妹 劉明濤 王硯丹 牟璇 唐強    

每經記者 鮑春妹 劉明濤 王硯丹 牟璇 唐強

9月最后一周,滬指一度在盤中跌至1999點的44個月新低,但多頭在最后兩個交易日成功逆襲,令滬指9月月K線仍然收紅,為9月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

“金九”已現,能否順勢牽出一個“銀十”?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國慶后首個交易日收紅概率為70%,但十年間滬指10月漲跌次數恰好是五漲五跌。因此,要預估今年10月能否收漲,不僅要關注此前史上10月行情的運行背景,還要盯緊節日期間消息面動向。

/行情統計/

史上10月行情受四因素影響

每經記者 鮑春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從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滬指10月行情呈現五漲五跌。

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長假后10月股市表現或將于取決于四大因素影響,即長假期間外圍市場變化、長假期間管理層是否有新政策出臺、三季報預期以及新的IPO和融資計劃動態、經濟數據預期及經濟形勢的轉變。

滬指2010年10月漲幅最大

國慶假期是除春節之外最重要的一個長假,投資者自然希望長假之后股市可以有一波上漲行情,從而享受假期“后福利”。那么A股史上10月整體表現到底如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滬指10月行情,統計顯示,過去10年的國慶長假之后,滬指呈現五漲五跌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五年的10月里,滬指三度收紅,且近10年10月的最大漲幅是2010年的12.17%。

此外,記者還統計了2002年~2011年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滬指漲跌,統計顯示,10年來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滬指呈現六漲四跌。

關注節日重大政策動向

在看到對歷史行情的總結后,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節后A股走勢?有分析人士表示,可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

首先,國慶期間外圍市場的變化會對A股產生重要影響。2010年國慶期間有色金屬及煤炭價格走出一波上漲行情,節后的A股市場也隨之表現為“煤飛色舞”,滬指當年10月大漲12.17%。

其次,若國慶期間管理層出臺新的重大政策,也將影響節后股市行情。2011年國慶長假期間,國務院密集出臺區域經濟相關政策,地方經濟振興規劃也讓股市興奮,滬指當年10月漲幅為4.62%。

第三,三季報及新的IPO和融資計劃同樣也將影響股市走勢,若三季報業績整體表現較好,則將激發投資者熱情。如2008年1588家上市公司三季報凈利潤合計為2265.6億元,環比減少20.09%,同比下降5.38%。受此影響,滬指當年10月跌幅高達24.63%。

第四,對于經濟數據的預期和經濟情況的實際改善,也將對股市產生更持續和深入的影響。

2009年國慶節后,市場普遍預期當年9月及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會有較好表現,三季度GDP增速可能在8%以上,顯示出經濟改善跡象,這一預期也提振了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當年10月滬指漲幅為7.79%。

/背景探秘/

10月行情易現重大轉折

每經記者 唐強

投資者歷來都是以一種比較喜悅的心情來看待10月行情,因為10月1日是國慶節,首周也被稱為 “黃金周”。通過統計近年來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不少年份的10月都對市場具有轉折意義。

2005年10月:黎明前最后一跌

2005年6月6日,滬指探底至998.23點。如今回顧2005年的行情,可用置之死地而后“升”來形容。縱觀A股歷史,2005年可謂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股改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啟動,揭開資本市場大轉折的歷史序幕。

2005年,多項股市新政陸續出臺,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1月,印花稅由千分之二下調為千分之一;2月,A股首只ETF基金華夏上證50ETF登場,交投活躍;4月,滬深300指數正式發布,基點為1000點。

當年最受投資者矚目的,還是在6月6日證監會推出了《上市公司回購社會公眾股份管理辦法 (試行)》,但當日跌破1000點大關。6月10日,三一重工(600031,收盤價9.60元)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每10股送3.5股和8元現金。隨后,又有42家公司獲準進行第二批股改試點。

“開弓沒有回頭箭”,盡管股權分置改革遭遇種種困難,但依舊艱難前行。同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9月5日,全面股改隨之步入操作階段,《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也由此正式出臺。

在當年國慶節前夕,多項政策密集出臺,投資者帶著復雜的心情進入10月征程。人們都希望一些措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下了猛藥之后,一段調整期也必不可少,因此,滬指當年10月下跌5.43%,收于1092.82點。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經歷當年10月下跌后,滬指逐步企穩回升,為一輪大牛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007年10月:觸頂6124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股改分置改革進一步深入,股改試點公司輪番亮相,2006年已有上千家上市公司進入股改程序,市值占到A股總市值的九成。與此同時,股市在股改后隨即步入全流通時代,這就使上市公司的股價和基本面有了交集。至此,各方股東利益開始趨于一致,大股東不再以單純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來獲利,而也會尋求基本面的改善來刺激股價上漲,進而套現獲利。而流通股份猛增也令傳統莊家力不從心,普通投資者分享紅利的機會則大大增加。

2006年,滬指打破多年熊市困境,重新攀登上2000點高峰,股指由年初的1163.88點最高沖刺到2698.90點,全年漲幅超過130%。如果說2006年是牛市的上半場,那么2007年則是瘋狂的下半場,滬指一路高歌猛進,從2728點攀高至10月16日史上最高點6124點,冠絕全球。

這一年里,股改效應繼續發酵,經濟高速增長則為股市上漲帶來了更大動力。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1.4%。經濟強勁增長直接拉動了多數行業的景氣程度,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喜人。2007年初市場預期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為32%,而當年一季報、半年報和三季報可比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幅度分別達到98%、71%和67%,均大幅超越市場預期。

由此,2007年A股市場迸發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牛市行情。彼時,談論股市的人群不再局限于所謂精英階層,就連買菜大媽都對股市產生了強烈興趣,這被認為標志著全民炒股時代到來。2007年3月和4月,大批新股民潮涌入股市,開戶數連續井噴,5月,滬深兩市A股賬戶總數首次突破1億戶大關,個人賬戶占總數的99.57%。

2007年國慶節之后的10月16日,滬指沖上最高峰6124.04點,這無疑是令所有投資者難以忘記的點位和日期。然而短暫觸頂后,此前洶涌上漲的A股迅速退潮,當年11月跌幅超過18%,此后A股總體一直呈下跌趨勢,6124點成了最后的瘋狂。

2010年10月:“煤飛色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0年,隨著金融危機見底后的最強一波經濟反彈在第二、三季度見頂,西方國家央行紛紛開始對既定貨幣政策路線進行修正,原本打算逐步回歸正常化的一些國家轉而考慮實施新一輪貨幣刺激政策,美聯儲和日本央行就是典型代表。

當時,各大經濟體紛紛祭出“印鈔”武器,這就給市場帶來更多流動性,讓通脹預期陡然升溫。在通脹抬頭、美元疲軟的背景下,市場資金對大宗商品的追逐日益強化,國慶長假期間黃金、銅、錫等有色金屬自然成為資金角逐的主戰場。

2010年長假后第一個交易日(10月8日),以煤炭、有色金屬為主的資源類個股帶領A股掀起了一波聲勢浩大的補漲行情,當天近30只煤炭和有色金屬個股漲停。

/對比剖析/

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 助力10月反彈

每經記者 劉明濤 王硯丹 牟璇

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2012年出現歐債危機;2008年全球經濟快速回落,2012年全球經濟持續下滑。

這樣的相似,讓市場在2012年又仿佛夢回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比這兩年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現,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再現2008年10月滬指暴跌24.63%的可能性已經不大。隨著經濟刺激政策不斷推出,流動性逐漸放松,在維穩狀態下,今年10月行情或不會再現崩盤,相反,還可以期待“銀十”到來。

海外:央行忙放水

2012年的關鍵詞之一肯定逃不掉3個字:“流動性”。一方面,歐債危機導致海外經濟體如希臘、西班牙等陷入財政緊縮,使得歐洲經濟放緩,令OMT(直接貨幣交易)推出;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刺激經濟繼續復蘇,最終讓QE3(第三輪量化寬松)成行。

不過,縱使海外放松資金流動性,但仍難掩海外經濟疲弱。

9月27日,美國政府發布二季度GDP終值報告,由于旱災導致農業庫存減少,美國經濟增長率降至1.3%(環比年化),創下2011年三季度以來新低。而迄今獲得的三季度經濟數據整體表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幾乎沒有提升,三季度經濟表現可能更為疲軟。

日本情況也不樂觀。8月份日本工業產出下降1.3%,下滑幅度超出接受道瓊斯通訊社調查的經濟學家0.4%的預期。基于發達國家偏弱的經濟環境,IMF9月27日向新興市場國家提出警告,認為發達經濟體有較大可能會經歷再一次經濟下行過程,若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新興國家亦將面臨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打開流動性閥門讓歐洲經濟體看到了解決債務危機的曙光,但經濟活動低迷又使這種曙光若明若暗。

9月底,經過幾周的爭執過后,希臘聯盟政府表示,政府內部已就出臺新的財政緊縮措施達成基本一致,但新的緊縮措施極不受民眾歡迎,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社會動蕩;西班牙則推出了嚴格的減支和改革措施,改革方案更多地集中在削減支出而非增稅上,并將在未來半年內通過43項改革法案。

這些措施到底能取得多大效果尚不得而知,但市場憂慮一直沒有消除。本周,評級機構惠譽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警告美國“財政懸崖”是近期威脅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因素。

相比之下,2008年的全球經濟其實更為糟糕。

當時,由于2007年開始,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表現為:美國房地產市場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就業減少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于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信心受挫和固定資本形成下降。全球多個經濟體股市暴跌、貨幣貶值、大量外資出逃。

而由于美元持續貶值,使國際市場的石油、礦產品、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從而帶來世界性通貨膨脹壓力。

國內:經濟好于2008年

我們再將關注視線轉回國內。與海外經濟體一樣,國內經濟也已徘徊許久。

當然,客觀地說,從GDP增長率來看,我國經濟仍處于高速成長之中,但相比之前的兩位數增長,明顯放緩是顯而易見的。

今年二季度國內GDP增速降至7.6%,創3年來新低,且已是連續6個季度放緩。2011年我國GDP增長率為9.2%,今年年初時國內已將今年GDP目標增速調低為7.5%,而“十二五”規劃中設定的GDP年均增幅目標為7%。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三季度情況依然不太樂觀。雖說匯豐近日公布的中國9月匯豐制造業PMI預覽值為47.8,較8月的47.6略有回升,但依舊處于50的榮枯線下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部分研究者認為,經濟疲軟的根源在于國內經濟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發展后,“三駕馬車”動能放緩。而國內依靠比較富足的低成本勞動力等因素支撐起來的經濟高增長之路已到了需要改進的時候。面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低要素成本驅動的模式可能將難以為繼,而諸多領域產能表現出相對過剩。據相關媒體報道,9月22日,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經濟正處在困難,但不會硬著陸,四季度經濟增速將企穩。

此前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起到了較大作用,目前面對經濟下滑,似乎投資又成拉動經濟走出泥潭的重要措施之一。據媒體報道,近期各地陸續發布了總計近20萬億元投資計劃。但首先這20萬億投資需要融資配套,面對全球流動性再次泛濫,出于對通脹抬頭的憂慮,央行對釋放流動性或將更加謹慎。這20萬億投資能兌現到何種程度,只能用時間來證明。

分析人士認為,從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目前國內經濟出現一個緩慢下行趨勢。但在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國內經濟呈現出的是快速下滑景象。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國民經濟增長由上升轉為下降趨勢。從當年一季度開始,經濟增速逐季放緩態勢十分明顯、經濟運行困難有所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而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出口相關行業也開始出現負增長。當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833.3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時,由于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對3個市場的出口產品數量和金額也出現明顯回落。

流動性:單周凈投放創新高

最后,讓我們來分析資金流動性情況。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由于經濟回落,使得貨幣政策一直有松動跡象,但為防止輸入性通脹,即便有所松動,也不能像2009年那樣寬松。

今年以來,央行已兩次降息,盡管7月CPI跌下2%,市場對降準甚至再度降息呼聲一直居高不下,央行卻遲遲沒有這方面的動作,反而在公開市場上大展拳腳。

近期,央行一直采用滾動逆回購方式投放流動性。9月13日,央行近10年來首次重啟28天逆回購操作。周四,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了500億元14天和1300億元28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持平于3.45%和3.60%,至此,本周逆回購投放規模達到4700億元,創下了歷史單周投放之最。此外,央行本周共計實現資金凈投放3650億元,為單周凈投放規模最多的一周。而上周則實現凈投放1010億元,結束了此前連續三周的凈回籠。

自9月13日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開始,至昨日共進行了5期5000億元的操作。加上周二恢復發行的1000億元和周四的500億元14天逆回購,央行為解決金融機構雙節及季末資金需求,共向市場投放6500億元,其規模已超過降準0.5個百分點所釋放的資金額。

但不斷滾動逆回購也對后續資金面形成壓力。據統計,目前10月到期逆回購規模高達6500億元,扣除390億元到期央票所釋放資金后,10月公開市場已形成6110億元被動凈回籠的資金規模。

反觀2008年,國內貨幣政策則是先緊后松。

2007年12月3日~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決定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仍然是 “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會議明確提出,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年2月,我國CPI當月漲幅高達8.7%,CPI的高位運行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經濟高通脹的擔憂。

為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央行于2008年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5月12日和6月7日連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央行也降低了部分大型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市場資金面開始收緊。

收緊政策的效果在2008年年中逐漸體現,當年5月CPI漲幅開始走低,因此貨幣政策重新松動,當年8月,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通過對比2008年和2012年的經濟形勢不難看出,今年雖然遇到一定困難,但形勢仍好于2008年,因此股市出現“銀十”仍值得投資者期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鮑春妹劉明濤王硯丹牟璇唐強 9月最后一周,滬指一度在盤中跌至1999點的44個月新低,但多頭在最后兩個交易日成功逆襲,令滬指9月月K線仍然收紅,為9月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 “金九”已現,能否順勢牽出一個“銀十”?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國慶后首個交易日收紅概率為70%,但十年間滬指10月漲跌次數恰好是五漲五跌。因此,要預估今年10月能否收漲,不僅要關注此前史上10月行情的運行背景,還要盯緊節日期間消息面動向。 /行情統計/ 史上10月行情受四因素影響 每經記者鮑春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從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滬指10月行情呈現五漲五跌。 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長假后10月股市表現或將于取決于四大因素影響,即長假期間外圍市場變化、長假期間管理層是否有新政策出臺、三季報預期以及新的IPO和融資計劃動態、經濟數據預期及經濟形勢的轉變。 滬指2010年10月漲幅最大 國慶假期是除春節之外最重要的一個長假,投資者自然希望長假之后股市可以有一波上漲行情,從而享受假期“后福利”。那么A股史上10月整體表現到底如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2002年~2011年的十年間滬指10月行情,統計顯示,過去10年的國慶長假之后,滬指呈現五漲五跌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五年的10月里,滬指三度收紅,且近10年10月的最大漲幅是2010年的12.17%。 此外,記者還統計了2002年~2011年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滬指漲跌,統計顯示,10年來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滬指呈現六漲四跌。 關注節日重大政策動向 在看到對歷史行情的總結后,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節后A股走勢?有分析人士表示,可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 首先,國慶期間外圍市場的變化會對A股產生重要影響。2010年國慶期間有色金屬及煤炭價格走出一波上漲行情,節后的A股市場也隨之表現為“煤飛色舞”,滬指當年10月大漲12.17%。 其次,若國慶期間管理層出臺新的重大政策,也將影響節后股市行情。2011年國慶長假期間,國務院密集出臺區域經濟相關政策,地方經濟振興規劃也讓股市興奮,滬指當年10月漲幅為4.62%。 第三,三季報及新的IPO和融資計劃同樣也將影響股市走勢,若三季報業績整體表現較好,則將激發投資者熱情。如2008年1588家上市公司三季報凈利潤合計為2265.6億元,環比減少20.09%,同比下降5.38%。受此影響,滬指當年10月跌幅高達24.63%。 第四,對于經濟數據的預期和經濟情況的實際改善,也將對股市產生更持續和深入的影響。 2009年國慶節后,市場普遍預期當年9月及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會有較好表現,三季度GDP增速可能在8%以上,顯示出經濟改善跡象,這一預期也提振了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當年10月滬指漲幅為7.79%。 /背景探秘/ 10月行情易現重大轉折 每經記者唐強 投資者歷來都是以一種比較喜悅的心情來看待10月行情,因為10月1日是國慶節,首周也被稱為“黃金周”。通過統計近年來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不少年份的10月都對市場具有轉折意義。 2005年10月:黎明前最后一跌 2005年6月6日,滬指探底至998.23點。如今回顧2005年的行情,可用置之死地而后“升”來形容。縱觀A股歷史,2005年可謂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股改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啟動,揭開資本市場大轉折的歷史序幕。 2005年,多項股市新政陸續出臺,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1月,印花稅由千分之二下調為千分之一;2月,A股首只ETF基金華夏上證50ETF登場,交投活躍;4月,滬深300指數正式發布,基點為1000點。 當年最受投資者矚目的,還是在6月6日證監會推出了《上市公司回購社會公眾股份管理辦法(試行)》,但當日跌破1000點大關。6月10日,三一重工(600031,收盤價9.60元)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每10股送3.5股和8元現金。隨后,又有42家公司獲準進行第二批股改試點。 “開弓沒有回頭箭”,盡管股權分置改革遭遇種種困難,但依舊艱難前行。同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9月5日,全面股改隨之步入操作階段,《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也由此正式出臺。 在當年國慶節前夕,多項政策密集出臺,投資者帶著復雜的心情進入10月征程。人們都希望一些措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下了猛藥之后,一段調整期也必不可少,因此,滬指當年10月下跌5.43%,收于1092.82點。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經歷當年10月下跌后,滬指逐步企穩回升,為一輪大牛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007年10月:觸頂6124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股改分置改革進一步深入,股改試點公司輪番亮相,2006年已有上千家上市公司進入股改程序,市值占到A股總市值的九成。與此同時,股市在股改后隨即步入全流通時代,這就使上市公司的股價和基本面有了交集。至此,各方股東利益開始趨于一致,大股東不再以單純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來獲利,而也會尋求基本面的改善來刺激股價上漲,進而套現獲利。而流通股份猛增也令傳統莊家力不從心,普通投資者分享紅利的機會則大大增加。 2006年,滬指打破多年熊市困境,重新攀登上2000點高峰,股指由年初的1163.88點最高沖刺到2698.90點,全年漲幅超過130%。如果說2006年是牛市的上半場,那么2007年則是瘋狂的下半場,滬指一路高歌猛進,從2728點攀高至10月16日史上最高點6124點,冠絕全球。 這一年里,股改效應繼續發酵,經濟高速增長則為股市上漲帶來了更大動力。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1.4%。經濟強勁增長直接拉動了多數行業的景氣程度,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喜人。2007年初市場預期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為32%,而當年一季報、半年報和三季報可比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幅度分別達到98%、71%和67%,均大幅超越市場預期。 由此,2007年A股市場迸發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牛市行情。彼時,談論股市的人群不再局限于所謂精英階層,就連買菜大媽都對股市產生了強烈興趣,這被認為標志著全民炒股時代到來。2007年3月和4月,大批新股民潮涌入股市,開戶數連續井噴,5月,滬深兩市A股賬戶總數首次突破1億戶大關,個人賬戶占總數的99.57%。 2007年國慶節之后的10月16日,滬指沖上最高峰6124.04點,這無疑是令所有投資者難以忘記的點位和日期。然而短暫觸頂后,此前洶涌上漲的A股迅速退潮,當年11月跌幅超過18%,此后A股總體一直呈下跌趨勢,6124點成了最后的瘋狂。 2010年10月:“煤飛色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0年,隨著金融危機見底后的最強一波經濟反彈在第二、三季度見頂,西方國家央行紛紛開始對既定貨幣政策路線進行修正,原本打算逐步回歸正常化的一些國家轉而考慮實施新一輪貨幣刺激政策,美聯儲和日本央行就是典型代表。 當時,各大經濟體紛紛祭出“印鈔”武器,這就給市場帶來更多流動性,讓通脹預期陡然升溫。在通脹抬頭、美元疲軟的背景下,市場資金對大宗商品的追逐日益強化,國慶長假期間黃金、銅、錫等有色金屬自然成為資金角逐的主戰場。 2010年長假后第一個交易日(10月8日),以煤炭、有色金屬為主的資源類個股帶領A股掀起了一波聲勢浩大的補漲行情,當天近30只煤炭和有色金屬個股漲停。 /對比剖析/ 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助力10月反彈 每經記者劉明濤王硯丹牟璇 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2012年出現歐債危機;2008年全球經濟快速回落,2012年全球經濟持續下滑。 這樣的相似,讓市場在2012年又仿佛夢回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比這兩年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現,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再現2008年10月滬指暴跌24.63%的可能性已經不大。隨著經濟刺激政策不斷推出,流動性逐漸放松,在維穩狀態下,今年10月行情或不會再現崩盤,相反,還可以期待“銀十”到來。 海外:央行忙放水 2012年的關鍵詞之一肯定逃不掉3個字:“流動性”。一方面,歐債危機導致海外經濟體如希臘、西班牙等陷入財政緊縮,使得歐洲經濟放緩,令OMT(直接貨幣交易)推出;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刺激經濟繼續復蘇,最終讓QE3(第三輪量化寬松)成行。 不過,縱使海外放松資金流動性,但仍難掩海外經濟疲弱。 9月27日,美國政府發布二季度GDP終值報告,由于旱災導致農業庫存減少,美國經濟增長率降至1.3%(環比年化),創下2011年三季度以來新低。而迄今獲得的三季度經濟數據整體表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幾乎沒有提升,三季度經濟表現可能更為疲軟。 日本情況也不樂觀。8月份日本工業產出下降1.3%,下滑幅度超出接受道瓊斯通訊社調查的經濟學家0.4%的預期。基于發達國家偏弱的經濟環境,IMF9月27日向新興市場國家提出警告,認為發達經濟體有較大可能會經歷再一次經濟下行過程,若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新興國家亦將面臨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打開流動性閥門讓歐洲經濟體看到了解決債務危機的曙光,但經濟活動低迷又使這種曙光若明若暗。 9月底,經過幾周的爭執過后,希臘聯盟政府表示,政府內部已就出臺新的財政緊縮措施達成基本一致,但新的緊縮措施極不受民眾歡迎,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社會動蕩;西班牙則推出了嚴格的減支和改革措施,改革方案更多地集中在削減支出而非增稅上,并將在未來半年內通過43項改革法案。 這些措施到底能取得多大效果尚不得而知,但市場憂慮一直沒有消除。本周,評級機構惠譽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警告美國“財政懸崖”是近期威脅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因素。 相比之下,2008年的全球經濟其實更為糟糕。 當時,由于2007年開始,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表現為:美國房地產市場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就業減少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于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信心受挫和固定資本形成下降。全球多個經濟體股市暴跌、貨幣貶值、大量外資出逃。 而由于美元持續貶值,使國際市場的石油、礦產品、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從而帶來世界性通貨膨脹壓力。 國內:經濟好于2008年 我們再將關注視線轉回國內。與海外經濟體一樣,國內經濟也已徘徊許久。 當然,客觀地說,從GDP增長率來看,我國經濟仍處于高速成長之中,但相比之前的兩位數增長,明顯放緩是顯而易見的。 今年二季度國內GDP增速降至7.6%,創3年來新低,且已是連續6個季度放緩。2011年我國GDP增長率為9.2%,今年年初時國內已將今年GDP目標增速調低為7.5%,而“十二五”規劃中設定的GDP年均增幅目標為7%。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三季度情況依然不太樂觀。雖說匯豐近日公布的中國9月匯豐制造業PMI預覽值為47.8,較8月的47.6略有回升,但依舊處于50的榮枯線下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部分研究者認為,經濟疲軟的根源在于國內經濟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發展后,“三駕馬車”動能放緩。而國內依靠比較富足的低成本勞動力等因素支撐起來的經濟高增長之路已到了需要改進的時候。面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低要素成本驅動的模式可能將難以為繼,而諸多領域產能表現出相對過剩。據相關媒體報道,9月22日,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經濟正處在困難,但不會硬著陸,四季度經濟增速將企穩。 此前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起到了較大作用,目前面對經濟下滑,似乎投資又成拉動經濟走出泥潭的重要措施之一。據媒體報道,近期各地陸續發布了總計近20萬億元投資計劃。但首先這20萬億投資需要融資配套,面對全球流動性再次泛濫,出于對通脹抬頭的憂慮,央行對釋放流動性或將更加謹慎。這20萬億投資能兌現到何種程度,只能用時間來證明。 分析人士認為,從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目前國內經濟出現一個緩慢下行趨勢。但在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國內經濟呈現出的是快速下滑景象。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國民經濟增長由上升轉為下降趨勢。從當年一季度開始,經濟增速逐季放緩態勢十分明顯、經濟運行困難有所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而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出口相關行業也開始出現負增長。當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833.3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時,由于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對3個市場的出口產品數量和金額也出現明顯回落。 流動性:單周凈投放創新高 最后,讓我們來分析資金流動性情況。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由于經濟回落,使得貨幣政策一直有松動跡象,但為防止輸入性通脹,即便有所松動,也不能像2009年那樣寬松。 今年以來,央行已兩次降息,盡管7月CPI跌下2%,市場對降準甚至再度降息呼聲一直居高不下,央行卻遲遲沒有這方面的動作,反而在公開市場上大展拳腳。 近期,央行一直采用滾動逆回購方式投放流動性。9月13日,央行近10年來首次重啟28天逆回購操作。周四,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了500億元14天和1300億元28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持平于3.45%和3.60%,至此,本周逆回購投放規模達到4700億元,創下了歷史單周投放之最。此外,央行本周共計實現資金凈投放3650億元,為單周凈投放規模最多的一周。而上周則實現凈投放1010億元,結束了此前連續三周的凈回籠。 自9月13日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開始,至昨日共進行了5期5000億元的操作。加上周二恢復發行的1000億元和周四的500億元14天逆回購,央行為解決金融機構雙節及季末資金需求,共向市場投放6500億元,其規模已超過降準0.5個百分點所釋放的資金額。 但不斷滾動逆回購也對后續資金面形成壓力。據統計,目前10月到期逆回購規模高達6500億元,扣除390億元到期央票所釋放資金后,10月公開市場已形成6110億元被動凈回籠的資金規模。 反觀2008年,國內貨幣政策則是先緊后松。 2007年12月3日~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決定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仍然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會議明確提出,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年2月,我國CPI當月漲幅高達8.7%,CPI的高位運行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經濟高通脹的擔憂。 為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央行于2008年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5月12日和6月7日連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央行也降低了部分大型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市場資金面開始收緊。 收緊政策的效果在2008年年中逐漸體現,當年5月CPI漲幅開始走低,因此貨幣政策重新松動,當年8月,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通過對比2008年和2012年的經濟形勢不難看出,今年雖然遇到一定困難,但形勢仍好于2008年,因此股市出現“銀十”仍值得投資者期待。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亚洲另类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中文字幕aⅴ日本欧美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