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28 15:25:45
縮小城鄉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實現低收入階層基本保障——全面小康是所有人群的小康
廣闊的草地、肥美的牛羊,悠閑的牧人、留影的游人……位于貴州喀斯特地區的松桃苗族自治縣,舊貌換新顏,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旅游勝地。
作為貴州連片特困地區10個扶貧攻堅示范縣之一,松桃縣曾因缺乏耕地,70%的農民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今天,通過建立農業合作社、發展種草養畜、開拓休閑旅游,松桃縣已經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新路。
“我們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吃法’,今年要實現‘減貧摘帽’!”松桃縣扶貧辦主任楊再橋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該如何突破?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讓更多的資源從城市、從發達地區進入農村——過去十年間,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國家統計局報告:
——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56.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1.7倍;3.26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1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比2002年增長25%,連續5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
——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
在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區域發展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呈現出協調性增強的趨勢。
吊塔林立、輪船穿梭,北部灣經濟區的廣西欽州港2011年吞吐量4700萬噸,其中集裝箱業務突破40萬標箱,超越湛江港。這個10年前還是一片荒山的地方,成為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主要門戶港口。
“北部灣經濟區已成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龍頭,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藍天立說。
十年間,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一度是經濟增長“洼地”的中西部地區迅速崛起,經濟增速趕上并超過東部地區。
全面小康,意味著均衡,意味著和諧。為城鄉低收入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是補上全面建設小康的一塊“短板”。
今年7月,河北石家莊市公共保障房優先批次配租房源公開搖號分配現場,和媽媽一起依靠低保生活的23歲女孩周潔幸運地被搖中,不禁潸然淚下。
因為父親去世早,母親身體不太好,家中沒有收入來源,過去7年來他們一直住在一間低矮陰暗、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
“所有的喜悅、辛勞、委屈與滿足一股腦交織在我心中,我激動得笑啊笑,最后哭了。”周潔在她的QQ空間里,記錄著那一刻的心情。
十年間,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住房保障和社會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
“2009年以來,是中國社保體系建設發展最快、見效最明顯、惠民最廣泛的時期。”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