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9-05 08:51:34
警訊一: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拖垮中國經濟
沈明高:目前,地方政府收入減少,銀行貸款受到限制,過往的投資模式難以復制。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存在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是會不會有地方政府出現銀行貸款違約;二是地方政府未來融資和投資的能力和潛力。無論哪個方面產生問題,都將導致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的終結。就市場而言,最大的擔心是政策能見度太低,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只有在情形進一步惡化之后才會明朗。
我個人認為,短期內中國地方政府不會出現債務問題,但是需要保持警惕,防止其惡化。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首先,中央政府要釋放出經濟增長速度需要放緩的明確信號,讓經濟增長回歸理性水平;其次,中央政府應詳細評估地方政府的違約風險,并建立一個風險分擔機制。
陶冬:地方政府出現債務危機不可避免,這個問題值得深思。首先,對于地方財政的制約幾乎沒有,唯一的制約只有發改委的審批程序,而這個審批也是時緊時松。其次,中國財政結構以及中央地方稅收分配結構已經不合時宜,需要加快財政改革。目前地方財政大部分是由銀行信貸方式支付,這種模式在產生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沖擊。
相對于歐美債務問題,中國的債務問題并不算十分嚴重。目前中國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不重,因此,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問題時,有能力施以援手。
陸挺:中國地方政府負債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比例不算太高,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在過去幾年積累的基數較高,因此,目前來看情況也不算糟糕。
屈宏斌:可以看到的是,過去兩年中央一直在對地方債務問題進行摸底,逐漸規范化并增加透明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其可能產生的風險。其次,地方政府雖然舉債擴張,但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資產積累。另外,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將對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無需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過于擔憂。
警訊二:
中國經濟放緩將導致社會不穩定
沈明高:失業問題是造成社會動蕩的隱患。目前在中國,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約占城鎮就業的近30%。預計未來幾年出口將保持個位數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考驗,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出口企業倒閉。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倒閉或去產能化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經之路,政府的主要任務不是阻止轉型的到來,而是將轉型的陣痛盡可能地減輕。未來出口行業就業的減少,將需要通過大幅度開放服務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方式來彌補。
陶冬:就業永遠是我對于中國社會出現動蕩的最大擔憂。經濟放緩年初已經出現,最近兩個月,隨著制造業的大面積倒閉,失業人數開始增多。由于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我也擔憂,失業問題將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潛在不穩定因素。
但我認為外媒談論中國失業問題十分奇怪,因為美國的失業問題嚴重性遠遠高于中國。因此,我們既要清楚地認識中國的就業問題,并對此保持警惕,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們的失業問題遠沒有歐美嚴重。
陸挺: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下降,下降過程是漸進的,其中存在周期性的因素,包括去年以來實施的房地產調控,但是,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過程,房地產泡沫并不大,也并不會導致房地產市場崩潰。
屈宏斌:目前中國還有許多政策空間對經濟進行微調,比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減稅、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等,通過這些措施進行調節,可抵御經濟放緩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失業增多的風險。因此,對于經濟放緩可能帶來的社會不穩定這個問題不應該被夸大。
警訊三:
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導致大量資本外流
沈明高:資本尋求更高投資收益率是正常行為,只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就不應該擔心資本外流。未來中國經濟只要能夠維持6%~8%的增長速度,隨著行業開放,也將繼續吸引資本流入。同時,發展人民幣資產市場也是當務之急,未來資本市場資金流入可以抵消外資在中國直接投資的下降。
陶冬:制造業利潤減少,政策不確定性增加,交易成本提高導致中國富裕人士選擇海外投資,但這并不表示資本會大幅外流,或者流出去就不回來了。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屬于一個周期性的問題,會在短期內影響人們對經濟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本外流;但回溯過往,美國外流的資本金額也遠遠高于中國。因此,如果以此推導出中國經濟將到達崩潰邊緣是無稽之談。
屈宏斌: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過去幾年來持續流入中國的熱錢有所轉向,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投機性的熱錢流出是一個健康現象,有利于擠出資產泡沫;此外,從資本流出的規模來看,也不足以對中國實體經濟造成任何負面影響。
警訊四:
中國環境危機日益嚴重
沈明高:環境的問題雖然和人口增長相關,但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關系更密切。如果經濟發展模式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才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中國目前正在步入老年化,因此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
屈宏斌:中國經濟的崛起伴隨著13億人口的中國對能源和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從而導致了對資源的競爭,這不可避免,也不應過分擔憂。中國未來應該聚焦于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壓力。
警訊五:
中國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要求將導致通脹
陶冬:從這個關于通脹問題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外媒對中國經濟并不了解,中國目前面臨的并不是通脹問題,而是通縮壓力。
沈明高:未來會否出現高通脹,不光是中國也是全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和挑戰。相對而言,中國還有許多對應辦法,比如提高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開放服務業等。
屈宏斌:中國目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為2%,很多上游經濟指數都已經呈現負增長。即便CPI達到3%或4%,也屬于較低水平,無需擔憂。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