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8 01:06: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從統計數據來看,商業銀行二季度末的存貸比較上年末下降,甚至很多已降至70%以下。比起去年動輒逼近75%紅線的驚險狀況,存貸比退至安全線以下或許并不值得讓人太過高興,因為該數據也意味著貸款增長的乏力。
二季末存貸比普降
據銀監會公布數據,商業銀行一季度存貸比為64.5%,至二季度則略降至64.3%。
在已公布半年報的商業銀行中,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的存貸比都由2011年末的71%左右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69%左右。
此外,在四大行中,建設銀行到二季度末存貸比率為64.54%,較上年末的65.05%略降0.51個百分點。中國銀行二季度末貸存比為68.59%,比上年末降低0.18個百分點。
此外,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存貸比也較上年末下降,浦發銀行和南京銀行的人民幣與外幣存貸比情況分開統計,也都出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銀行的外幣存貸款比例二季度末為42.57%,較上年末的86.78%下降近一半,較2010年末的178.28%則降幅近7成。
“存貸比的下降,說明上半年存款增長有所好轉,但信貸資產端增長乏力?!睎|莞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鄧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一季度時新增貸款增長放緩,市場還不確定是銀行供給能力出問題還是需求端出現問題,但到了二季度,明顯是企業資金需求疲軟導致。
實際上,與一季度的環比數據來看,銀行存貸比呈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艾F在存貸比、信貸規模、利率尤其是房貸利率等各個方面都已出現了明顯的松動,下半年信貸增長應該比上半年強。”某股份制銀行南方地區一分行行長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但是,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卻對記者指出,期末的存貸比數據意義并不大,因為銀行在月末和季末可能通過各種方法做到更多的存款,實際上從日均存貸比來看,有可能比去年還是略升的。“下半年存款的壓力會一直存在,貸款還是會按照年初制定的節奏去投放。”她指出。
信貸增長乏力影響息差
“并不是所有需求都在減弱,而與出口、制造業相關行業的需求減少得比較明顯。而在浙江地區,連小微金融的需求也在減少。”某大行浙江地區分行一位信貸部門人士這樣談到,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根據不同地區也要做不同分析,在內部授信政策方面,會在客戶準入方面保留一定的彈性。
“存貸比還將是下半年觀察的一個核心的、先驅性的指標?!编嚸J為,盡管近期政府出臺了一些刺激經濟的措施,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基建項目,但銀行的貸款投放還沒有明顯的起色,總量較低,且結構上還是中長期貸款少,票據和短期貸款多。
數據顯示,7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355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95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2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526億元。盡管7月新增對公短期貸款較上月明顯減少,但新增票據融資較上月多增了1186億元。并且新增對公中長期貸款較上月少增710億元,占比依然較低。
“目前,融資困難和缺乏優質貸款客戶實際上是一種不匹配的問題?!鄙鲜龃笮腥耸恐赋?,今年降息以后,銀行的利差還未出現大的變化,但市場需求端下降將導致未來資金定價的下降,進而對未來的息差水平造成影響。
而另一方面,央行擴大了存款利率上浮限度,又使得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兩方面因素反映到銀行中期業績報告中,顯示出已有多家銀行的息差水平出現回落。
下半年存款依然重要
根據央行此前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7.38萬億元,同比多增42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21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2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314億元。
其中,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86萬億元,同比多增9542億元。
對于上述數據,有分析人士認為有理財產品轉存款的時點因素在其中。根據銀率網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僅北京地區針對非同行業1年協議存款利率平均在5%的水平,而很多企業的資金需要銀行來為其管理,但較低利率又使得眾多企業選擇了信托等高收益的產品。
“未來存款依然很重要,”一位股份制銀行公司業務高層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存款與各個銀行的客戶基礎有關,網點少的小銀行競爭力相對較弱。
但是,許多網點不占優勢的中小銀行,同業資金的運用卻更為靈活。如興業銀行,其半年報顯示,期末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余額8,212.25億元,較期初增加1,943.94億元,增長31.01%。這一數據也占其當期全部存款余額的50%以上。
“去年以來,同業資金在商業銀行總負債規模中的比重已經明顯上升。從邊際上,部分銀行過去一兩年中總負債規模的增長已開始強烈依賴于同業資金的增長?!蹦崴顿Y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并且認為,貨幣市場利率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定價的影響已開始逐步增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