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不可小瞧“美國制造”的威力

2012-08-18 01:14:41

美國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恰逢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美兩國難免在一些產業上構成某些“交集”,直接競爭。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倫敦奧運會落下帷幕。與中美金牌之爭一樣,中美制造業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金融危機后,美國逐漸加速的“再工業化”以及美國政府對“制造業回歸”的強力推動正在改寫全球制造業格局。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購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制造業復興,并逐漸體現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名就業崗位,制造業投資恢復明顯。根據制造商協會的預計,美國制造業將在今明兩年分別增長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國GDP增長預期。

今年年初,奧巴馬曾發表第三次國情咨文,確定其2012大選競選主題,并提出由美國制造、本土能源、勞工技術訓練與美國價值等四大支柱,建構國家永續經營建設的藍圖。美國甚至要成立貿易執法部門調查中國等國貿易行為,誓言把“流失”的“美國制造”奪回來,這是奧巴馬政府欲重振美國經濟的重要“軸心”。

實際上,美國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首先,回歸工業制成品,解決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

長期以來,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相比而言,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從1995年大約94%增至2010年的96.5%以上;而美國各類進口商品價值方面,制成品所占比重呈現下滑態勢。

在中美雙邊貿易的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占比較高。其中,機械和運輸設備、紡織產品在中國對美貿易出口的占比最高。如果需要減少對中國向美輸出商品的壓力,就需要對占比較高的商品類別做有針對性的重點應對。按照奧巴馬“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構想,機械和運輸設備等工業制成品的回流無疑是解決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的關鍵。

其次,大力度給予政策優惠促進制造業回流。

為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美國政府正在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降低美國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并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

金融危機以來,奧巴馬政府也開始重新審視和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哥倫比亞自由貿易協定、美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動制造業回歸,即取消把業務轉移到海外的美國公司所享稅務優惠,促使那些公司把業務回流美國,使其國內制造商能夠從政府為促進就業和出口所提供的補貼中獲益。

最后,鼓勵創新投資與強化技術保護并重,重奪制造業優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美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占國內生產總值2.5%左右的水平上。雖然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研發預算并未減少。2011年即達1480億美元,企業研發投入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微軟一家,去年的研發投入即達95億美元,其中90%投向了極為關鍵的“云計算”領域。在全球IT企業研發投入30強中,美國有12家。2011年,美國的研發投入占全球份額的33%左右,是中國的兩倍半。

與此同時,隨著制造業開放程度的提高,美國越來越擔心尖端、高端產品制造向海外轉移。最近幾年,美國國內對大型噴氣式飛機外購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廣泛討論。美國業內人士擔心美國飛機制造技術擴散到外國公司,提升外國企業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損害美國企業獨立創新能力。上述擔憂反映一個傾向,即美國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將進一步采取措施保持和強化其技術優勢。

毋庸置疑,中美之間的制造業博弈只是序曲,真正的戰略較量還在后頭。美國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恰逢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美兩國難免在一些產業上構成某些“交集”,直接競爭。美國正在醞釀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如何盡快調適心態、調整戰略、破解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足的難題,必須思謀戰略性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午夜影院福利免费在线看 | 日本美女高潮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聚色窝 | 亚洲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