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1 00:34:12
業內人士認為,張裕A業績的下滑,就如同一枚信號彈,預示著葡萄酒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毛晉楠
每經記者 毛晉楠
經濟下滑對于葡萄酒行業的沖擊,或許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期。
本周,中國葡萄酒行業老大張裕A(000869,收盤價55.23元)公布的2012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0.13億元,同比下降2.51%。《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也是張裕自2002年中期營收同比下滑1.95%后,10年來首度出現業績下滑。同時,這也是自2000年10月上市以來,張裕A交出的最差一份中報。
本周,白酒、啤酒的龍頭公司,也相繼公布了2012年中期業績,然而,無論是白酒中的貴州茅臺和瀘州老窖,或是啤酒中的燕京啤酒,上半年的營收都保持增長,而古越龍山、金楓酒業等黃酒上市公司也將于近期公布半年報。
業內人士認為,張裕A業績的下滑,就如同一枚信號彈,預示著葡萄酒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內憂外患夾擊 將現量增價跌
“按照統計局的數據計算,2011年進口葡萄酒在量上的份額增長是25%,在銷售額上的份額增長是接近30%,這個不算走私那塊。”日信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他表示,這些數據有誤差,主要在以下幾點:一個是有走私酒,另外一個是進口原酒,以及進口濃葡萄原汁,在國內組裝就成了國產酒。現在沒法統計走私規模,但是相對來說,25%的增長應該是可以接受的范圍。你去超市可以見到大量的洋品牌,但是不一定是國外產的,另外一種是街道邊的酒莊、網點很多,這里面基本賣的是國外品牌。
隨著進口份額的增加,業內估計從中長期來看,葡萄酒份額還將提升。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因為葡萄酒和啤酒不同,葡萄酒帶有歐美的舶來文化,而另外一個舶來品——啤酒,文化味比較淡,到國內基本完成中國化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國際上,比如法國這些傳統國家,以及美國、智利等“葡萄酒新興國家”,比較看重品牌,我們國內的酒做得再好,還是會受到進口酒的影響。
中航證券認為,進口葡萄酒對國內葡萄酒市場影響日益加劇,在2012年以來,這種影響越發明顯,所以,我們看到,作為業內龍頭的張裕,業績也出現了多年來的首次下滑。相比國內的葡萄酒,國外品牌在多個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葡萄酒文化來源于國外,其占有先天的優勢;國外葡萄酒發展歷史悠久而成熟,不同地區均有優質的葡萄酒出品,其有良好的產地“背書”優勢和品牌知名度;質量普遍較高;供應量充足;產品層級豐富,價位選擇多;價格相對國內產品也有一定優勢。在中國大幅降低葡萄酒進口關稅以及國內葡萄酒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進口葡萄酒性價比更高,這是國內葡萄酒受到沖擊的關鍵原因。
現在,國外品牌依然非常看好中國市場,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的新一輪市場爭奪戰已經打響。有消息稱,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已經宣布,針對中國市場發起一項法國葡萄酒“三年推廣計劃”,計劃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引導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消費理念。日前,法國農業部長表示,希望未來三年,法國12個產區的400款不同葡萄酒能分批登陸中國市場。
在2012年6月舉辦的2012廣東國際酒類商品展銷會上,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全國酒類流通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路政閩表示,廣東是中國最大的酒類市場。2011年廣東酒類商品銷售額約為440億元,其中,進口酒160億元,啤酒130億元,國產白酒150億元。進口葡萄酒已經成為廣東酒類市場銷售額最大的品類。雖然國產葡萄酒也在謀變,但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能否保住市場份額是個很大的挑戰。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在近期進口關稅有所調低并且人民幣一直存在升值的預期,導致葡萄酒的進口數量大幅攀升,同時進口葡萄酒也給國產葡萄酒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至少國產酒銷量增速比以往會有所放緩,整個葡萄酒市場預計會出現一個“量增價跌”的情況。
向健軍表示,整個經濟形勢對葡萄酒行業的發展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經濟形勢不好,失業率隨之上升,居民實際收入接著就會降低,對葡萄酒的需求就會下降,從而直接影響葡萄酒的銷量。另外,葡萄酒的價格也會受到影響,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經銷商一般都會選擇降價進行促銷,在市場人氣不高的時候降價是唯一的選擇。
海通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趙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僅是張裕受到影響,長城、王朝在上半年的業績也是下滑,現在可能是行業最壞的時候。
光大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邢庭志表示,張裕也在調整,運營進口酒,這樣做是對的。葡萄酒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必須通過多種產品去滿足,所以在一定規模后,張裕必須這樣做。通過代理進口酒,做大酒莊酒以及專賣店的導入,滿足多元化需求。
三大猛虎攔路 國產遭遇瓶頸
向健軍認為,行業龍頭張裕、長城以及王朝的業績都出現大幅下滑,表明整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有業內人士則認為,制約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個不利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下行,二是進口葡萄酒的沖擊,三是中國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的差距。
雖然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也已經很久,但葡萄酒行業真正開始進入較快發展階段應該還算是過去的10年。
2000年國內葡萄酒產量為20萬千升,到2011年已經超過100萬千升,國內規模以上企業葡萄酒收入更是從不足50億元上升到超過300億元,年均產量和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0%,行業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然而,經濟下行對葡萄酒行業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期。2008年以來,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全球經濟依然受到影響,而葡萄酒行業并不能在危急中獨善其身。從中國來看,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GDP增速從2007年的14.2%下降到9.6%,當年葡萄酒產量增長23.8%,增速下降13.2個百分點。
國泰君安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胡春霞認為,如經濟未發生質的變化,在成熟普及期前,葡萄酒消費與經濟周期相關度差;成熟普及之后,葡萄酒消費與經濟的相關度提升。經濟發生劇烈波動時,葡萄酒產量增速隨著GDP增速的下行而下行。胡春霞同時指出,我國葡萄酒消費仍處于普及期,2011年中國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僅為0.84升,行業遠未進入成熟期,所以在經濟不發生劇烈波動的情況下,我國葡萄酒行業產量的增速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弱,不必過于擔心未來經濟低迷影響葡萄酒消費。
進口葡萄酒的沖擊,則是制約國內葡萄酒行業的另一頭猛虎。2011年,進口葡萄酒進口量、進口單價、進口金額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占國內市場的份額也逐漸加大。
日信證券的分析人士認為,進口酒的沖擊是全方位的,低價和高價都有;從檔次上看,高檔的基本都是進口酒的天下,比如拉菲、小拉菲,和法國其他的一些酒莊,中低端的紅酒,尤其是從2010年開始發展越來越快,中低端產品也越來越多。
同時,全球葡萄酒市場產能供過于求。根據OIV(國際葡萄和葡萄酒組織)預測,2011年全球葡萄種植面積為758.5萬公頃,同比減少4.3萬公頃,全球葡萄酒產量2650萬千升,幾乎與上年持平,而全球葡萄酒消費量約為2440萬千升,低于產量210萬千升。2011年,中國國內的葡萄酒產量約為130萬千升,消費量約為170萬千升,尚不及全球供需的差額。由此可見,全球葡萄酒供大于求的形式是比較嚴峻的。而中國作為擁有很大潛力的葡萄酒市場,必然被進口酒所窺視。
葡萄酒文化上的差異,更是國內葡萄酒的一大致命傷。“說起白酒,肯定想到的是中國,但是說起葡萄酒呢,肯定是法國等歐美國家。”一位私募人士這樣稱。中航證券認為,葡萄酒不像白酒,其不僅不是中國特有的產品,而且還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發展、文化在國外的產品。葡萄酒最大的市場不在中國,最大的生產地也不在中國,最知名的品牌同樣不在中國,中國市場只是其全球市場的一部分。
風險機遇并存 長期仍然看好
雖然進口酒對于國內市場虎視眈眈,還有經濟下行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但是中國葡萄酒行業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給誕生優秀的公司提供了機會。
從總量上看,中國葡萄酒產銷量比較可觀。2009年中國葡萄酒產量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占比1.7%,銷量排名第5位,占比6.5%,但從人均銷量水平來看,中國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等均處低位。
業內人士指出,國產葡萄酒機會大,因為行業空間大,現在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很低,消費趨勢還是沿海城市居多,中西部區域消費比較少。長期來看,葡萄酒是四大酒種里面潛力最大的,因此就算進口酒份額加大,國產酒空間還是有的,我們要看到我們的葡萄酒國產廠商很少,全國加起來不到200家,遠遠少于白酒,就三四家比較大,其中張裕的形勢是最好的,雖然這次出現了營收十年來首降。王朝剛出的半年報大幅虧損,長城現在也是緩慢增長一兩年了,另外一個好一點的就是馬上準備上市的威龍。國產的好處是第一個超市鋪貨率高,國外的更多是產區概念,雖然大家知道拉菲,但那是超高端品牌,普通人很難買到,國內葡萄酒更多的是中低端市場空間比較大。
政策上對于葡萄酒行業,也有了發展規劃。2012年7月6日,工信部發布與農業部聯合制定的首個 《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期間發展目標。
業內認為,規劃和行業準入的提出,都有助于規范和調整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會刺激行業的短期預期,但目前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期業績難以爆發。此次“十二五”規劃的提出,更多是解決作為供給方行業的內部整頓,而消費市場的培育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和行業準入是方向性文件,后續具針對性的配套政策措施更重要。
·同步播報
農殘風波突襲張裕AB股聯袂暴跌
每經記者 趙陳婷 郭夢儀 毛晉楠
張裕遭遇農殘風波突襲,10日股價大幅下挫直奔跌停板。截至收盤,張裕A(000869,收盤價55.23元)下跌9.83%;張裕B(200869,收盤價42.93港元)跌停。
農殘疑云
昨天,張裕集團董秘曲衛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張裕涉及農殘的消息是微博上傳出來的,并非正式發布,張裕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公司目前也在做相應的調查。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張裕集團高層表示,張裕這次檢測出來的多菌靈含量只是歐盟標準的1/70。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是,《證券市場周刊》將三家國內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十款葡萄酒送到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均檢出多菌靈或甲霜靈農藥殘留,其中,張裕葡萄酒殘留值超過另兩家。據了解,多菌靈為美國禁用的農藥,有導致肝癌的風險。
昨天,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強證實,中國葡萄酒檢測中目前還沒有對多菌靈和甲霜靈殘留檢測含量的事實。但中國對制作葡萄酒的葡萄中的多菌靈含量制定了檢測標準,其標準為1mg/L。據楊強透露,目前張裕葡萄酒方面多菌靈的含量只是國標的1/50。
對于這一事件,記者致電檢測方——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該中心負責人表示因為這次檢測是私人委托,所有信息都不方便透露。而作為送檢方,《證券市場周刊》方面目前也不愿意發聲。
不過,張裕已經在10日下午緊急召開的針對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將出臺措施打消市場疑慮。這些對策包括:公司正在聯系深交所在近期發布澄清公告;將于近期聯系中央電視臺節目進行配合宣傳;并將國家食品檢測部門對公司葡萄酒的檢測報告投放到各個市場上去等。
有業內專家強調,這件事情攻擊的不僅僅是中國本土葡萄酒的龍頭企業張裕,爆發之后,消費者會對所有中國本土葡萄酒企業的品質產生質疑。事件背后很可能是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博弈所致。
機構對決龍虎榜
昨日晚間,張裕方面緊急發布澄清公告稱,在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了“食品標準”,并參照執行了最為嚴格的歐盟標準的規定,所生產的葡萄酒多菌靈和甲霜靈殘留量遠低于歐盟標準的規定。
公司還表示,因記者送檢產品未經本公司檢驗確定包含本公司產品,而且目前公司所取得的檢測結果均為匿名產品,公司無法確認上述檢出多菌靈和甲霜靈殘留的葡萄酒為本公司產品。截至目前,經國家質量監管部門多次抽檢,公司產品全部為合格產品。
不過,遲來的公告,并未能阻止昨日A股和B股股價的暴跌,讓國內21家公募基金很受傷。根據同花順iFinD終端的統計,共有21只基金在6月末持有張裕A,其中不乏博時、大成、富國、南方、華夏、匯添富等大牌基金公司。然而,作為基金們的價值投資寵兒,卻在周五遭受了瘋狂拋售,盤中一度跌停,收盤時,仍然大跌9.83%。張裕A昨日成交6.28億元,成交量1109.6萬股,創出上市以來的天量。
昨日晚間的龍虎榜顯示,買入和賣出前五均為機構專用席位,且均為凈買入和凈賣出,機構合計凈買入9046萬元,合計凈賣出則高達2.95億元,賣出量最大的一家機構凈賣出金額高達9598.4萬元,而買入最多的機構凈買入3160萬元。
另一家酒類公司貴州茅臺,昨日也出現了放量下跌,由于半年報業績低于預期,導致全日低開低走,全日成交高達912.26萬股,貴州茅臺最終大跌12.71元,跌幅達到4.87%。盤中,茅臺也是大單橫飛,雖然沒有公布席位,但是機構撤離跡象十分明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