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8-08 17:19:56
獨立經濟學家黃偉為每經智庫撰稿稱,中央和地方圍繞4萬億經濟刺激模式唱"二人轉",將可能導致中國經濟未富先衰。
每經編輯 趙慶
最近,在年中經濟工作會議過后,地方版4萬億計劃風生水起,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和激烈爭議。中央和地方圍繞4萬億經濟刺激模式的"二人轉"說明了什么?筆者認為,這顯示出政府和部分學者對經濟數據的有限弱化已經形成了一種刺激政策沖動的條件反射,不愿意承受軟著陸的正常痛苦,對追求"無痛"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有沉迷上癮之勢,而這將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未富先衰。
凱恩斯主義反周期刺激政策通過透支未來的市場需求,把自然經濟周期進行削峰填谷,使經濟不至于大起大落,從而維護了社會穩定,因此一度挽救了"垂死的資本主義"。可見,凱恩斯主義的本質是為最大限度消除周期性經濟危機痛苦而應運而生的一種"無痛"經濟改良主義,它的政治屬性大于經濟屬性,因此它受到各國政府的鐘愛乃至迷戀。
由于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占據市場需求的有效生產力高地,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版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制造的市場需求絕大部分被本國境內的資本所占據,從而使本國經濟取得了持續高增長,避免了痛苦的大衰退,換來了至關重要的社會穩定。
問題在于中央版4萬億因用力過猛而導致矯枉過正,結果是避免了大衰退之痛,卻迎來了嚴重通貨膨脹之痛。這一輪嚴重通貨膨脹陡然推高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生產經營比較成本,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的成本疊加,以致相當數量面向國外需求的產業資本無法在中國繼續生存,被迫選擇流出中國奔向東南亞、非洲等低成本地區的道路。7月,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關閉了唯一在華工廠,原因是中國的人工成本超過3000元,而柬埔寨僅為828元(130美元)。此前,另一體育用品巨頭耐克的工廠早在2009年就遷出了中國,而那正是中央版4萬億的高潮時分。
對于相對開放經濟體來說,賺取外匯、占領國際市場份額的有效生產力流失的結果將反映在國際貿易余額上,因此中國貿易順差近年來每況愈下,2008年尚有2981.3億美元,2009年陡降至1956.9億美元,2010年1815.1億美元,2011年1551.4億美元,2012年2月甚至出現315億美元十年來最高貿易逆差。貿易下滑也顯示中國前幾年的產業升級并不成功,仍然承受不起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失對出口引擎的沖擊。
不要以為中國經濟真的是靠投資驅動的,實際上中國經濟從加入WTO以來就牢牢套在了出口引擎上,至今并未根本改觀。新世紀以來,正是高額貿易順差帶來的具有國際購買力的外匯儲備支撐著中國貨幣供應量瘋狂擴張而不致爆發金融危機。進一步,瘋狂擴張的貨幣供應量無法完全在實體經濟找到出路,大量剩余貨幣要么通過信貸和財政流向基礎設施和重大生產項目投資,導致投資比例高企;要么流向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和藝術品市場等金融性商品市場,導致資產價格高漲。
換言之,在尚未根本改觀的出口導向經濟結構之下,沒有高額貿易順差做后盾,私人投資、私人消費和政府采購的增長就是無本之木。相對而言,高額貿易順差是因,高比例投資和所謂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的綁架皆是果。沒有高額貿易順差活血供應,中國就不可能有21世紀初的經濟奇跡,這就是有效生產力對國民經濟的決定性作用。筆者可以預言,如果中國真要實現了所謂"貿易平衡",經濟高增長必定戛然而止,貿易順差下降之路就是經濟增長率下降之路。
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繼續沉迷于翻來覆去唱巨額經濟刺激計劃的"二人轉",就會在經濟尚未完成軟著陸之時就再次強行拉起,猶如股市中調整不到位就反彈一樣,遲早要以更慘痛的大跌來補課。
人為強行投入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傻大粗黑產業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原本是優質經濟資源,卻因為投入了過剩的無效生產力不能實現良性循環而劣質化。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投入-劣質化-再投入-再劣質化的惡性循環,導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漸趨下降。
結果必然是嚴重通貨膨脹再現,進一步推高生產經營比較成本,導致中國企業市場占有率和利潤雙下降,產業流失加劇,貿易順差繼續萎縮,進而私人投資、私人消費和政府采購的增長成為空中樓閣,經濟增長能力下降,陷入惡性循環。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將因為有效生產力人為過早進入下降軌道而未富先衰。
當下,只有忍受應當忍受之短期痛苦,把中國的生產經營比較成本穩定下來乃至壓低,才有可能遏制產業流失浪潮,抗擊進口商品沖擊,穩定乃至提高有效生產力。這是中國經濟維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
免責聲明:每經智庫所發布原創經濟學人文章,僅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每經智庫作為學術交流和傳播平臺,僅作為學術交流和讀者參考之用,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