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00:55:0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柳晗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楊柳晗 發自北京
受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回落較大,與此同時上半年全國電力投資也呈現出低速增長趨勢。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數據顯示,在上半年電源投資中,風電、火電投資同比分別下降37.3%和16.8%,火電投資占電源投資的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4.7個百分點。
由于四川、湖南、云南等水電生產大省在汛期均有相當一部分機組必須停機,這嚴重影響了火電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此中電聯建議,應盡快研究這些水電大省的火電價格形成機制,以保障火電企業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新增發電生產能力2585萬千瓦,比上年同期減少892萬千瓦,值得關注的是,火電比上年同期減少了744萬千瓦。中電聯分析認為,受電力消費需求回落及二季度水電發電量較快增長的共同影響,火電發電量增速自4月份以來逐步回落。”
在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方面,火電設備也出現了大幅下降。上半年,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2234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95小時。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為2489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113小時,為“十一五”以來除2009年以外的各年同期最低水平。
中電聯建議,要謹防部分地方自行出臺電價降價政策,研究水電大省的火電價格形成機制,以保障火電企業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加強電價監管,防止部分地區借電力供需形勢緩和之機,出臺降低電價政策,拉動高耗能行業的生產。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火電產能存在過剩狀況,尤其是內蒙古西部地區常年存在窩電現象,大量火電無法并網。火電投資的下降對于能源結構調整有一定積極意義,不過很難起到實質性作用,我國長期以來火電獨大的狀況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觀,但小幅火電投資下降不會對電力供應能力造成多大沖擊。”
針對日益嚴重的煤電矛盾,中電聯指出,如果不是從“市場煤計劃電”和電煤運矛盾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入手統籌提出解決辦法的情況下,僅實行電煤價格并軌可能導致電煤供求更加混亂,對電力運行特別是對中長期電力供需平衡帶來較大沖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