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00:58: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秀偉
每經記者 朱秀偉
A股昨日遭遇“黑色星期一”,離2132點近在咫尺,滬深兩市有超過100只個股出現跌停,今年1月5日,A股也出現過逾百只個股跌停的局面。
到底是誰在制造恐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躺在跌停板上的個股,它們大部分都是業績低于預期的中小板、創業板股,但令人意外的是,跌停板上還有不少消費、醫藥板塊個股,他們素來被認為是防御性極強的。如伊利股份(600887,收盤價19.59元)、蘇寧電器(002024,收盤價7.28元)、第一醫藥(600833,收盤價7.36元)等。
一位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部分醫藥、消費類股票也崩潰了,這些股票跌停多半拜機構所賜,而目前機構倉位普遍在八、九成,一旦機構拋售,大盤難言樂觀”。
基金依舊高倉位
昨日(7月16日)14時左右,一個主要由券商、基金人士組成的QQ群中,突然熱鬧起來。
“圣農怎么了?”一位研究員率先問道。半小時前圣農發展(002299,收盤價12.67元)股價跳水,一度跌停。
“躺著中槍”,一位券商農業研究員如此回應。
“據說博時基金在賣”,群里另一位研究員如此表示,一季報的數據顯示博時價值為它的第一股東。他猜測的賣出理由是:“剛剛換了基金經理”。
以雞肉銷售為主的圣農發展是典型的消費類股票,其前十大流通股東幾乎都被基金、券商、保險機構占據。“圣農大跌,很可能是有基金在減倉”,一位長期關注該股的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分析。
另一只引起大家興趣的股票則是伊利股份 (600887,收盤價19.59元),也是一只機構重倉股。
“伊利怎么了?”來自北京德源安、長江證券資產管理、中銀國際、浦銀安盛的人士都在互相詢問。此時,伊利股份已經跌停。“伊利股份跌停主要是(投資者)擔心中報業績低于預期,到底同比降多少,大家心中都沒底”,其中一位研究員分析到。
一位私募昨日復盤后認為,“部分醫藥、消費類股票也崩潰了,這些股票跌停多半拜機構所賜,而目前機構倉位普遍在八、九成,一旦機構拋售,大盤難言樂觀”。
眾祿基金研究中心倉位測算結果顯示,上周 (7月9日~13日)納入監測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 (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剔除QDII和指數型基金)平均倉位自前一期的78.29%上升0.05個百分點至78.34%。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3.39%,較前期上升0.08個百分點;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0.02%,較前期下降0.01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股票型基金倉位超過80%之后減倉,無疑將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而前期機構資金從周期性板塊撤出后,大量云集到醫藥、白酒等消費類股票上。
券商人士:消費股存補跌可能
“前期機構資金主要流向醫藥、白酒等消費股,經濟好不起來,大家都不看好周期股,就往消費上靠。市場沒有增量資金,都是存量資金在博弈”,來自國金證券的一位投資經理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表示。
華西證券資管部門一位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消費、醫藥板塊中有業績增長的品種還是有吸引力,當前抱團取暖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但也有人認為白酒、醫藥肯定存在“天花板”,前述國金證券投資經理就對記者表示,目前市場開始恐慌,消費類股票前期已積累大量獲利盤,一旦市場繼續下跌,存在補跌的可能性,他還認為補跌幅度至少是20%。
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半年前重倉
五糧液(000858,收盤價37.80元)、云南白藥(000538,收盤價60.83元)等白酒、醫藥類股票已獲不菲收益,他表示,“一旦估值超過30倍,就會考慮減倉賣出”。
深圳海潤達資本總裁仇天鏑則表示,在大跌中減持了部分醫藥股,他認為“我們倉位一直比較低,現在只有三成,大部分都是云南白藥、同仁堂、五糧液這類的股票,據我觀察醫藥股已有退潮跡象,我已減了部分醫藥的倉位”昨日他向記者說到。
一位擅長短線炒作的游資認為,“藥、酒”往往是最后跌的,而且崩潰的時候極易產生 “踩踏事件”。他認為,機構拋售伊利股份就存在擔心流動性的問題。
對于中小市值股票,不少機構人士普遍認為風險依舊未釋放完畢,“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大股東鎖定三年正好快解禁了,因此拋售風險、業績風險都大。比如剛剛上市的珈偉股份,剛剛上市,上半年業績就預降94%~96%,太恐怖了”,一位基金人士如此表示。
最后一跌往往是最恐怖的,以基金為首的機構在醫藥、白酒類股票抱團取暖,但是否會有人率先叛逃了?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