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7-16 11:17:29
當下經濟大勢已去,需要適當屏蔽口號干擾,打破對政府政策的迷戀和幻想。
每經編輯 趙慶
樓市調控更是如此,漲跌都有人不高興,至今社會各界都還在激烈地爭論不休,這正是我們這個國家不成熟的典型標志。目前看,經濟低迷到GDP增速7.6%并有硬著陸的可能,后面是否還要繼續堅持從嚴調控,就給好事而又尷尬的政府再出一道大難題。政府顯然會選擇繼續自己的調控政策,盡管這不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出爾反爾的代價更為嚴重,這不是“騎虎難下”嗎?當然,樓市調控的結果是什么,市場會給出自己的答案。筆者的觀點是,過高的價格必須回落,這是市場規律而不是政府意志所決定的。
高鐵行業難以為繼,匆忙出臺向民營資本開放的政策,這就有錢繼續搞建設了了嗎?非也。從見到這個政策的第一天開始,筆者就確信了其無效性,因為民營資本肯定沒那么傻氣。果然,上半年鐵道部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滑36.1%,其中,基礎建設投資同比降38.6%。這就叫做“無力回天”,是市場對政府非理性意志的嘲弄。直到現在,政府可能才意識到冒進的本質-只有政府和國企才玩得起非市場化的、大躍進式的超前投資。
2009年的4萬億經擴張濟刺激極大地加劇了結構失衡,包括樓價暴漲和產能畸形擴張等,可以說是后患無窮。但很奇怪,一些原來批評“4萬億”的,和原來對高房價深刻痛批的學者們,如今悄然改變了態度,主張放松房地產調控或者支持政府采取刺激計劃,這令人不解和擔憂。好在上次的刺激仍余孽未消,高燒也尚未褪盡,筆者相信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正處于刺激的“不應期”,否則政府和“黨知”們習慣性的干預和刺激,不知還會產生怎樣的非理性結果。筆者認為,中國轉型“開弓沒有回頭箭”,要堅決反對和防止“打左燈、向右轉”。
經濟增速有高低,從低而向善,應無大礙;經濟政策有善惡,為高而趨惡,后患無窮。過去的“保七爭八”缺乏科學內涵,至少我還不知道有誰做過詳細而有說服力的專門論述。到底是誰承受不了低于7%的增速呢?增速高于七就是健康的、富民的嗎?就肯定能帶來高就業、高收入嗎?都不一定。況且,我們的失業統計數字從來就是四平八穩,實際的就業狀況始終是個迷,就別拿就業與失業來說事了。在轉型期間,失業也未必是什么壞事--或許創業和再就業能為社會經濟生活開辟新的發展路徑。展望未來中國,千萬不要讓“挖空地球、掏空百姓”的發展模式復辟重來了,那必將加劇結構失衡、分配不公和環境惡化。冷靜一下也堅持一下吧,讓市場自己走一段路,給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留個機會!
別等待政府改變什么了,政府不是萬能的。在市場周期面前,它幾乎改變不了任何東西。不遵守市場規律的政策照樣會受到市場的愚弄和懲罰。另外,在財政收入增速銳減、外貿順差逐漸縮小、國企和銀行盈利不斷收窄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的調控資源和調控能力正在下降,底牌和勇氣越來越少,這符合政府轉型的大方向。
想想這些,不難明白:無論經營還是投資,多關注大周期,多研究市場本身的因素和運行規律。當下大勢已去,需要適當屏蔽口號干擾,打破對政府政策的迷戀和幻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