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或有刺激難敵大勢低迷

每經智庫 2012-07-16 11:17:29

當下經濟大勢已去,需要適當屏蔽口號干擾,打破對政府政策的迷戀和幻想。

每經編輯 趙慶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2010年4月,筆者在寧波做過一個報告“警惕中國經濟再度失速”,因為2009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后,2010年1季度已有過熱苗頭。隨后政府開始大規模房地產調控和連續的貨幣收縮。加之預測境外債務風險爆發,當時預計兩三年內中國經濟會再度失速。現在看確已出現典型失速癥--即便貨幣寬松也無濟于事。

統計局剛剛發布的數據表明,經濟下滑速度仍然較快,二季度GDP增速只7.6%,刺激政策的預期于是更加強烈,但需要謹防落空和無效。筆者認為有必要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1、房價虛高,調控不會放松;2、生產制造業產量過剩,加之前期進口猛增,需繼續去庫存、去產能;3、基礎設施建設超前,平臺債和財收放緩制約其進一步擴大;4、利率市場化致銀行利潤收窄,放貸會更加謹慎。綜合來看,不宜“做大事”,也沒啥大事可做。

從大周期來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慢速增長期,國民收入分配改革計劃或將因此而被延后,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中國未來的增長后勁來自于樓價的下降。展望未來,房產價格與消費需求此消彼長才是中國轉型邏輯的最佳表現,二者自身的溫和嬗變和相互關系的自然禪讓,才能令中國社會經濟實現雙贏與真和諧。但這個過程還沒有開始。

2002-2011年,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翻8倍,2011年底達到4.5萬億美元,而同期美聯儲、歐洲央行總資產分別為3萬億和3.5萬億美元。至今中國M2/GDP幾近達200%,而美國等多數發達國家都小于100%,美國2011年末為64%。這預示著中國以貨幣驅動經濟的增長模式也將告一段落,這是中國經濟失去房地產抓手之后,注定又將失去的一個增長魔杖。反過來說,如果中國不抑制貨幣增長,那么人民幣就會瘋狂貶值,那也意味著災難。

外部環境來看,不斷增加的政府債務是全球經濟之“死結”,持續低迷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主基調,不排除隨時爆發意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2007年至2010年,全球經濟體財政赤字占全球GDP比重平均上升15%。全球公共債務約增15.3萬億美元,約為此前5年年均債務增加量的3倍。2010年美、歐、英、日總債務余額達84萬億美元,約為其GDP的2.4倍。排名前十國家的外債總和已占到全球債務的83.8%,表明債務風險十分集中。非常棘手的是,危機后的各國政府的減債進程異常艱難,一些國家的赤字仍舊居高不下,債務的雪球正越滾越大。長期來看,主要國家的政府債務不斷惡性增長,遲早導致債市崩盤。如何既減債又增長還不印鈔,是全球無解的大難題。歐元區拒絕印鈔并且減赤不利,歐債危機注定還將繼續惡化,失業率高達22.5%的希臘注定無藥可救;未來三年意大利償債額接近一萬億歐元,超過歐元區救助機制的上限;加之西班牙等國的經濟不斷走軟,政策糾結的歐元前途依舊岌岌可危。目前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約1.5%,為美聯儲1953年有記錄以來最低。這不是什么好兆頭,尤其是中國度美債的購買力會隨著外貿順差的減少而下降,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正越來越明顯,我們對美債危機萬萬不可掉以輕心。下半年美國債務即將再次觸碰上限,其政策協調和經濟復蘇難度加大,仍對全球經濟構成巨大隱患。很多國家陸續陷入低迷周期,中國外需持續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為此,中國需要做好長期應對低迷的準備。

不要再迷信什么經濟刺激。以往三年的事實說明,對于市場趨勢及經濟結構性問題,政府干預只能適得其反,盲目求增長,中國遲早會發生數不勝數的什邡事件。

不要懷疑市場的智商,它遲早會忠實地反映未來的基本面。現在的市場反彈很難持久。有個比喻:水里的魚兒們風聞有人要撒食,紛紛游到岸邊,釣魚人很高興地揮桿開釣,后面還有一張大網在緩緩收攏。降準如果算利好,先要問問為啥要出這個利好吧?筆者的總體判斷是:在結構性失衡加劇背景下,未來貨幣政策的效用值得觀察,至少已不像三年前那么讓市場興奮了。

中國的生產過剩和基礎建設相對超前,就像城市交通中的主路擁堵--人和車都在路上,就是沒有了速度和效率,大家只能焦急地等待。其實輔路還比較通暢,但很多人寧肯堵著也不肯下主路。恢復通車最重要的是疏導,千萬不要再招來一堆車子一堆人,結果會一起堵死!事已至此,降息和降準或許只能給過度低迷的市場一絲安慰,但接下來大家會切身感受一次“流動性陷阱”,隨后樓市與股市陰跌,再之后很可能是長期低迷和通貨緊縮。當然,這次的大調整不會很嚴重,但如果再用刺激的手段讓經濟狂奔,必將加大資產的泡沫化,那么當年日本經濟的大結局就難以避免:1990年至今的23年中,日本股市從3.89萬點跌到了8000-9000點,房價跌去80%;約四分之一銀行倒閉。

筆者注意到,澳元近日疑似破位,中期強烈看淡,這也預示著工業品的又一輪跌勢可能啟動。當然,鐵礦石價格應當首當其沖,并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矯正失衡的大調整中,能源、礦產和制造業將繼續遭受市場沖擊。必須明確的是,工業原材料價格的下跌,對中國是有利的。

經濟低迷了,產業結構扭曲了,都等著政府來表態和刺激,這會把政府難為死的。現在最擔心的是,政府絞盡腦汁擬采取的對策,恐怕會產生一系列更加負面的結果。

鋼鐵行業的例子就不用說了,結果大家都已經看到:堅決遏制過剩產能的行政命令和政策口號,被過剩產能的悲劇性增長扇了個大耳光。國內某知名大型投行最近針對或有的政府刺激措施,給投資者發出投資建議,居然是機械制造業、鋼鐵、水泥和建筑材料,如果這樣的建議是對的,那就表明中國再次進入了錯誤的方向。

這么多年了,煤電的矛盾協調好了嗎?沒有!事實是,過去幾年的煤價漲瘋了,期間電企長期虧損、怨聲載道。政府努力了,但沒能控制住煤價,以至于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導致進口煤大量涌入,才終于結束煤炭行業的超級霸氣,走到了煤炭壓港超記錄的另一個極端。在此期間,政府兩頭努力的效果實在有限,讓煤炭企業受到懲罰的還是市場,不是政府。早知如此,不如干脆袖手旁觀,省得干擾市場決策。

棉花價格仍令政府十分糾結,后面能協調好嗎?一方面國內棉花成本遠高于美國,低迷的中國紡織業飽受沖擊,但進口棉花又嚴重打擊國內棉農利益,降低了種棉積極性。為保護棉農利益,政府出面收儲,但期棉價格早就跌破了收儲價,市場不買賬不說,紡織企業對政府的做法也不滿意,政府調控棉花可謂左右為難。目前是虧本賺吆喝,何苦又何必呢?歷史資料表明,政府“吞吐”棉花早已有之,一般在別行業低谷收儲,在行業過熱時拋出,但都沒有對行業的周期產生實質性影響。別整天嚷嚷什么干預了,先把自己的位置擺對了再說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 | 亚洲亚洲中文字幕无线码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a∨在线 | 日本国产精品网色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